,津液渐少,则辛燥之药可除,
而花粉栝蒌,有必用矣;所谓脏腑有燥湿之不同者此也。然又有当和而和,而不知邪之兼并者何也?假如邪在
少阳,而太阳阳明症未罢,是少阳兼表邪也,小柴胡中须兼表药,仲景有柴胡加桂枝之例矣;又如邪在少阳兼
里热,则便闭谵语燥渴之症生,小柴胡中须兼里药,仲景有柴胡加芒硝之例矣;又三阳合病阖目则汗,面垢谵
语遗尿者,用白虎汤和解之;盖三阳同病,必连胃腑,故以辛凉之药,内清本腑,外彻肌肤,令三经之邪,一
同解散,是又专以清剂为和矣。所谓邪有兼并者此也。由是推之,有清而和者,有温而和者,有消而和者,有
补而和者,有燥而和者,有润而和者,有兼表而和者,有兼攻而和者,和之义则一,而和之法变化无穷焉。”



<目录>第二章・六经方药

<篇名>第三节・攻下剂

属性:调胃承气汤 缓下胃腑结热法 俞氏经验方
生锦纹(一钱酒浸) 清炙草(五分) 鲜生姜(一片) 元明粉(五分) 大红枣(两枚)
【秀按】调胃者。调和胃气也。大黄虽为荡涤胃肠之君药。而用酒浸。佐甘草者。一藉酒性上升。一藉炙草
甘缓。皆以缓大黄之下性。然犹恐其随元明粉咸润直下。故又使以姜枣之辛甘。助胃中升发之气。元明粉之分
量。减半于大黄。合而为节节弥留之法。否则大黄随急性之元明粉。一直攻下。而无恋膈生津之用。何谓调胃
耶。此为阳明燥热。初结胃腑之良方。
小承气汤 直下小肠结热法 俞氏经验方
生川军(三钱酒洗) 小枳实(二钱) 薄川朴(一钱)
【秀按】小肠火腑。非苦不通。故君以生军之苦寒。以涤小肠。臣以枳实之苦降。直达幽门。但苦非辛不
通。故佐以浓朴之苦辛。助将军一战成功也。此为阳明实热。蕴结小肠之良方。若热结旁流。加川连一钱尤妙。
大承气汤 峻下大肠结热法 俞氏经验方
元明粉(三钱) 生锦纹(四钱) 小枳实(二钱) 薄川朴(一钱)
【秀按】大肠与胃同为燥金之腑。《易》曰、燥万物者莫 乎火。燥非润不降。火非苦不泻。故君以元明粉润燥
软坚。生川军荡实泻火。臣以枳实去痞。原朴泄满。合而为痞满燥实坚。大肠实火之良方。加甘草名三一承气汤。
【廉勘】唐容川曰。三承气汤。不但药力有轻重之分。而其主治。亦各有部位之别。故调胃承气汤。仲景提
出心烦二字。以见胃络通于心。而调胃承气。是注意在治胃燥也。故以大黄芒硝泻热润燥。合之甘草。使药力
缓缓留中。以去胃热。故名调胃也。大承气汤。仲景提出大便已硬四字。是专指大肠而言。大肠居下。药力欲
其直达。不欲其留于中宫。故不用甘草。大肠与胃。同禀燥气。故同用硝黄以润降其燥。用枳朴者。取木气疏
泄。助其速降也。若小承气汤。则重在小肠。故仲景提出腹大满三字为眼目。盖小肠正当大腹之内。小肠通
身接连油网。油是脾所司。膜网上连肝系。肝气下行。则疏泄脾土。而膏油滑利。肝属木。故枳朴秉木气者。
能疏利脾土。使油膜之气。下达小肠而出也。又用大黄归于脾土者。泻膏油与肠中之实热。此小承气所以重在
小肠也。其不用芒硝。以小肠不秉燥气。故不取硝之咸润。至大承气亦用枳朴者。以肝木之气。从油膜下接
大肠。《内经》所谓肝与大肠通也。三承气汤。药力皆当从胃中过。从大肠而去。但其命意。则各有区别。用者当
审处焉。观此。则吴鞠通调胃承气、导赤承气二方。似觉多事。
三仁承气汤 缓下脾脏结热法 俞氏经验方
大麻仁(三钱炒香) 松子仁(三钱研透) 小枳实(钱半炒香) 大腹皮(二钱) 光杏仁(三钱勿研)
生川军(一钱蜜炙) 油木香(五分) 猪胰略炒(一钱)
【秀按】脾与胃以膜相连。膜者脂膜也。上济胃阴。下滋肠液。皆脾所司。若发汗利小便太过。则胆火炽
盛。烁胃熏脾。胃中燥而烦实。实则大便难。其脾为约。约则脾之脂膜枯缩矣。故君以麻、杏、松仁等多脂而
香之物。濡油脾约。以滋胃燥。然胃热不去。则胆火仍炽。又必臣以生军、枳实。去胃热以清胆火。所谓釜底
抽薪是也。佐以油木香、大腹皮者。以脾气喜焦香。而油木香则滑利脂膜。脾络喜疏通。而大腹皮又能直达脾
膜也。妙在使以猪胰。善去油腻而助消化。以洗涤肠中垢浊。此为胃燥脾约。液枯便闭之良方。
陷胸承气汤 肺与大肠并治法 俞氏经验方
栝蒌仁(六钱杵) 小枳实(钱半) 生川军(二钱) 仙半夏(三钱) 小川连(八分) 风化硝(钱半)
【秀按】肺伏痰火。则胸膈痞满而痛。甚则神昏谵语。肺气失降。则大肠之气亦痹。肠痹则腹满便闭。故君
以蒌仁、半夏。辛滑开降。善能宽胸启膈。臣以枳实、川连。苦辛通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