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品》第二,《授舍利弗记并说火宅喻品》第三,《须菩提迦叶等说穷子喻品》第四,《药草喻品》第五,《授迦叶等记品》第六,《说大通智胜如来并说化城喻品》第七,《授五百弟子记弟子说衣珠喻品》第八,《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安乐行品》第十,以上《法华经》第一会竟。见《宝塔品》第一,《授提婆达多记龙女献珠品》第二,《从地涌出品》第三,《如来寿量品》第四,《常不轻本事品》第五,《药王本事品》第六,《妙音菩萨来往品》第七,《普门品》第八,《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九,《法师功德品》第十,《嘱累品》第十一,以上《法华》又一会竟。

第六问:何以删《法师品》?答:辨士之虚锋,墨士之旁沈。第七问:何以删《持品》?答:无意义,非佛语。第八问:何以删《分别功德品》?答:凡校量罪福,最繁重。闲文之谆,三十倍于正文,非佛语也。第九问:何以删《随喜功德品》?答:同上。第十问:何以删《如来神力品》?答:无实义。

第十一问:陀罗尼可删乎?答:一切经陀罗尼,皆宜别行在密部,于此经发其凡。

第十二问:何以删《普贤劝法品》?答:伪经之最可笑者。凡恫喝挟制之言,皆西竺蛆虫师所为也。(详《正译第七》。)又此经自有《嘱累品》,不容益此品。

第十三问:何以移《安乐行品》于前经之末?答:以文殊始,以文殊终,说《髻珠喻》以申前三喻,经之首尾如是矣。陈南岳大师以此品别行,有《玄义》一卷。

第十四问:何以移《法师功德品》于后?答:依智者师,此品谭神通名发得通,是说果,非说因也,宜入之流通。问:何以知是后会之流通,不是前会之流通?答:前会不以神通为流通,此多宝佛所被讥耳。

第十五问:何以移《嘱累品》于最后?答:晋译如此,隋译亦如此,独秦译不然。依晋隋两译以正秦译,不亦可乎?此一端可正全经之颠倒窜乱,非阿难原文矣。又此品佛明言多宝佛塔,迁可如故,法会遂散,而下品《药王品》中多宝佛赞宿王华何哉?《普门品》中观世音以一分璎珞供多宝佛塔又何哉?其倒置不屑辩矣。

第十六问:今本大错乱安在?答:文殊师利在八万菩萨上首,弥勒问焉,未离佛侧。《提婆达多品》佛留智积云:“且待须臾与文殊相见。”文殊乃与无数菩萨自龙宫涌出。不识文殊以何时入海耶?后经更端与前经不相承,别为首尾,不待深明文义者察之矣。

第十七问:愿闻第二会何为而作?何人所作?何时所作?十一品之中,大纲细目,脉络所在,首尾之指,可得而??陈乎?答:阿难作。其时在授《三根记》讫以后,久远矣!其文以多宝佛为主,以塔见塔没为首尾;又以下方海众为由绪,以如来寿量为正宗,如智者大师说。又十一品中龙女也,药王也,常不轻也,妙音也,观世音也,妙庄严王也,此六人者,皆证明如来寿量者也。以六重证明之,以六番指点之,以六事敷演之,以前经例之,此皆不说之说。如来寿量,是正说之说。又第十一品亦名《多宝塔灭品》,多宝佛为证明之始,为证明之终。

第十八问:何以言《药王品》有蔓益?答:较量罪福入此品,不伦最甚也。

第十九问:仁言有非阿难原文者何也?答:某品某品名目,阿难所定。凡阿难记事之言,不得僭称佛言。如云:佛说是《妙音菩萨来往品》时,阿难原文当作是妙音菩萨来往时;佛说是《普门品》时,阿难原文当云是无尽意菩萨供养观世音时;持地白佛言有人闻是《普门品》者,原文当作有人闻佛说观世音功德者;以此例推,可一一臆改也。

第二十问:后经前经,意指分别。答:前经说迹,迹中有本;后经说本,本中有迹;无以易天台矣!迹犹他也,本犹自也。

第二十一问:使与前经衔尾相承,由迹生本可乎?答:不可。各自为经,多宝佛为证明寿量,出见于世可矣;如其衔尾,则是前说已说,后说未说,多宝只证明前说,不证明后说,一不安也。则是下方海众,只拥护前说,不拥护后说,不安二。则是三周说法、三根授记,但为《如来寿量品》之序分,如此科判,不安三。设非因前言生后言,因前事生后事,则如来寿量,其终闷而不宣乎?正宗分是佛大事,不得因前事始生后事,不得因前言始生后言,如此科判,不安四。一经之中,乃各自为序、正、流通,断无此例,不安五。不但文殊入海,脱文窒碍而已。

第二十二问:天台判本门迹门,截然两大支,兀然相对峙,吾子之先声也,以《下方涌出品》,为如来寿量之由序,以《见宝塔品》、《龙女献珠品》还于前半,目为前半之流通,何害于义而不可哉?子殆欲与天台立异?答:《多宝佛品》是更端之相,非流通之相,不可还前半。何也?多宝佛是十一品主,是十一品脉,是十一品线,是十一品筋,是十一品眼,是十一品钥匙,是十一品归墟,我故与天台小异,《龙女品》文殊出海与前不属,我故与天台小异。

第二十三问:后十一品之名《妙法莲华经》,多宝佛所名,不可易矣。许有异名乎?答:亦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