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未能尽同之故,许书具有条贯,而刻辞亦可参证,沟而通之,所得益宏,章氏达者,已有喻乎此矣。至于整理之法,有所谓补其文字者,有所谓接其断片者。前者王氏已有发明,后者则郭沫若之《卜辞通纂考释》,为最详悉矣。断片之接法,有以二片相接者,有三片相接者,中有阙文,或以意补之,其接补之法,或据文义,或据字形,其所取材,多以刘、罗、林、哈之书为据,亦时时附以新得之片,《通纂考释》中所举之例甚多,思考虽已入微,然亦不免有牵强武断之弊,此又其整理之大略也。此属于甲骨文字者一。
汉人之木简,宋徽宗时始于陕右发见二简,为金人索之而去。光绪庚子(二十六年)、辛丑(二十七年)间(西元一九○○至一九○一年),英属印度政府派遣匈牙利人斯坦因博士(A.Stein),访古于我国新疆天山南路,于和阗之南,尼雅河下流,发掘古寺废址,得魏晋间人所书木简数十枚,曾于所著《和阗之故迹》中,揭其影本,嗣于光绪丁未(三十三年)、戊申(三十四年)(西元一九○七至一九○八年)复游新疆全土及甘肃西部,于敦煌西北长城遗址发掘,得两汉人所书木简,约近千枚;复于尼雅河下流,得后汉人所书术简十余枚;于罗布淖尔东北海头故城,得魏晋间人木简百余枚,皆当时公牍文字及屯戍簿籍。其后日本伯爵大谷光瑞所派遣之西域探险队,以其所得,辑为《西域图考》。据其所载,仅于吐鲁番近侧,得魏晋间木简三四枚而已。此外瑞典人斯文赫定(希亭)(Hedin)亦有所得,惟斯氏于民国三年至五年(西元一九一三至一九一六年),为第三次之探访,撰有《西域考古记》一书(有向达译本),叙述游程之所经,及其所获至详。更于十九年为第四次之探访,以为政府所禁阻,无所获而去。近年中瑞合组之西北科学调查团,由徐旭生等领导,曾在居延河畔,发见汉人木简至千余枚,所得之富,为斯氏以后所仅见,此其搜集之大略也。斯氏所得之简,法国沙畹教授为之考释。其第一次所得,印于《和阗故迹》中,第二次所得,则别为专书,于民国二三年间出版。未几沙氏以手校之本,寄之罗振玉,罗氏乃与王国维重行考订,并斯氏在和阗所得者,以成《流沙坠简》三卷,《考释》三卷,《补遗》一卷(四年出版)。王氏序其书,略谓,古简所出,厥地凡三,一为敦煌迤北之长城,二为罗布淖尔北之古城,其三则和阗东北之尼雅城及马咱托拉拔拉滑史德三地也。敦煌所出,皆两汉之物;出罗布淖尔北者,其物大抵上自魏末,讫于前凉;其出和阗旁三地者,都不过二十余简,皆无年代可考,然其最古者,犹当为后汉遗物,其近者,亦当在隋唐之际也。又谓,魏晋木简残纸,则出于罗布淖尔涸泽北之古城,光绪庚子,瑞典人希亭(赫定)始至此地,获古书后,德人哈尔亨利及孔拉第二氏,据其所得遗书,定此城为古楼兰之墟,沙畹博士考证斯坦因博士所得遗物,亦从其说;余由斯氏所得简牍,及日本橘瑞超氏于此所得之西域长史李柏二书,知此地决非古楼兰,其地当前凉之世,实名海头,而《汉书 西域传》及《魏略 西戎传》之居庐仓水,经河水注之龙城,皆是地也。王氏又作《敦煌汉简跋》十四首,具于集中。盖汉晋木简之研究,罗氏则劬于审释文字,王氏则精于考证史事,其所发见,如汉时西域两道之分歧,塞上各烽火熢之次第,魏晋间葱岭以东之国数,及西域长史之治所,均足以补史阙(以上据樊、王二氏所记,并补以他书)。至最近发见之木简,虽已定议影印行世,且经有人研考,然迄今尚无具体之发表,姑不置论,此又其整理之大略也。此属于汉晋简牍者二。
敦煌千佛洞在鸣沙山,本为佛寺,今为道士所居,当光绪甲午(二十年)之顷,道观壁坏,始发见古代藏书之窟室,其中书籍居大半,而画幅及佛家所用幡幢等,亦杂其中。浭阳端方曾藏敦煌出土开宝八年灵修寺尼画观音像,乃光绪己亥(二十五年)所得,又乌程蒋氏曾藏沙州曹氏二画像,乃为光绪甲辰(三十年)以前叶昌炽视学甘肃时所收,然中州人皆不知,且有视为废纸者矣。至光绪丁未、戊申之岁(三十三年三十四年),斯坦因与伯希和,先后至敦煌,各得六朝及唐五代宋初人所画卷子本至夥,正与汉晋简牍同时发见,亦斯坦因二次来游之曰也。木简以人工发掘而得,而此次出世之卷轴,则于无意中得之,斯氏已得约三四千卷,伯氏所得约六千卷,并有古梵文、古波斯文及突厥、回鹘诸国文字无算,俱携之以去。此项写本,初为一王姓道士所发见,乃砌置一密室中,且呈报于兰州官署,谓共有七车之多,而官署则仅令其封闭而已。斯氏已先知千佛寺贮有此藏,至则以甘言诱之,比于玄奘取经,可以恢弘佛法,王道士遂许其尽窥密藏,斯氏遂假涉猎之名,将其佳者,加以盗窃。道士知之,亦无可如何,盖斯氏并已贿买道士,许其装运出寺,当时地方官署视若无睹,且多方为之援助,以示好感于外人,遂为吾国古物上最大之损失。迨斯氏回英发表之后,我国人始稍稍知之,乃取其余,犹得万余卷,载至北京,置诸学部所立之京师图书馆,复经盗窃,散归私家亦当不下数千卷,市中亦有流传出售者,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