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乡,经梓亭寨迤逦而下,出关口渡,合流抵政和县西津,接七星溪下建安东溪。 新坑溪源出庆元梓亭寨,经县皈伏里至新坑桥。 直源溪源出皈伏里花岩,东流至县南。(上二溪俱会松源溪。) 松峡溪源出东关里铁岭,至关口渡,会松源溪;又有乐平溪,源出遂应场,随入松峡溪。 杉溪源出庆元里上亓,南流至杉溪桥。 白石溪源出皆望山,西流出官桥。 渡头溪源出筋竹山,经永宁里,南过瓦墩。(上三溪俱县西。) 云溪在县北。源出狮子岩,南流至政和县界。 清泉溪25在县西北。源出筋竹山,东北经永和里,出波塘桥。(已上八溪其流俱入松源溪。) 放生池在县市南惠政桥东大溪之旁。宋时凿,今沦入于溪。

崇安县
  黄石山县之背山也。 石龙山界崇安、浦城二县间。俗呼“石龙冈”。宋赵抃尹县时,尝于此祷雨赋诗,有云:“直上更无容足地,速回犹在夕阳天。”余见浦城《山川志》。 济拔山其山有石坛如琢,飞瀑如玉帘,又有龙湫凡九穴,水极清,可鉴须眉。(上三山在白田里。) 银山在石臼、大浑两里之界,又名“金鸡峰”。 白石山在大浑里。山皆迭石,若楼台状。山巅有雷坛、石室及三井,旧传武夷白石先生居之。(已上五山俱县北。) 武夷山周回百余里,其峰峦大者三十六,道书谓为“第十六洞天”。相传尝有神仙降此,自称武夷君。又《列仙传》:“篯铿二子,长曰武,次曰夷。”因以为名。二说不同。朱文公序26有云:“武夷之名著自汉世。祀以干鱼,不知果何神也。山有枯查插石罅间,以庋舟船、棺柩之属。柩中遗骸,外列陶器,尚皆未坏。颇疑前世道阻未通、川壅未决时,蛮俗所居27,而汉祀者,即其君长;盖亦避世之士,为众所臣服,没而传以为仙也。今山之群峰最高且正者,犹以‘大王’为号。半顶有小丘焉,岂其君长所居耶?”有小溪缭绕群岫之间,凡九曲。李左史诗:“溪流玉雪三三曲,山锁烟霞六六峰。”洪迈诗:“一溪穿空无澎湃,九曲度尽方盘纡。” 大王峰。一名“天柱峰”。昔有张真人坐逝于此山,亦号“仙蜕岩”。峰南一隅棱层三出,可编梯级而上。旧志:“昔魏王子骞与张湛等十二人隐于此山得道。峰之巅有古木、仙果、异竹、奇花、芝草之类。”李纲诗:“孤峰拔地与天通,为问仙人羽化踪,鸾鹤不知何去也,玉楼金锁白云封。”刘子翚诗:“隔竹斜阳泛小舟,朅来天柱访仙游,风声树杪栖笙鹤,云气峰头涌玉虬。” 幔亭峰。一名“铁佛嶂”。旧志:“秦始皇二年八月十五日,武夷君置酒肴会乡人于此。建幔亭彩屋,设宝座,施红云、紫霞褥,呼乡人为曾孙。”宋白玉蟾诗:“人间几度曾孙老,惟有青山自古今。”辛弃疾诗:“山上风吹笙鹤声,山前人望翠云屏。蓬莱枉觅瑶池路,不道人间有幔亭。”陈梦庚诗:“山中别是一桃源,彩屋虹桥影不存。山下人痴犹自说,排檐原是武夷孙。” 仙鹤岩。峭壁上有绘鹤,霜翎朱顶,千古不渝。禅岩。又名“望鹤台”。昔有老僧坐禅于此,故名。 山羊岩。在大王峰之西,大小凡六七峰,时有仙羊见,又三曲亦有仙羊岩。 虎鼻岩。水中石有两窍仰吸如虎鼻。 狮子岩。其形蹲踞昂首,状若狮子。徐进斋诗:“山中弹压无豺虎,留得孤猿半夜啼。” 升真洞。在大王峰之东石壁上。谺一室中,雷文瓷缸五,盛仙蜕;其一置石窑中,窑口狭束不可出。洞前悉以黄心木纵横为栈,若可通往来者。其上又一穴,横插双木为桥。桥之西壁别开一罅,中有香炉、药瓿之属,可望而不可即也。洞下直裂一隙,其旁有鼎炉,号“丹炉石”。白玉蟾诗:“得得来寻仙子家,升真洞口正蜂衙。一溪春水漾寒碧,流出红桃几片花。 投龙洞。在大王峰绝顶。洞门小而直下,垂绠百尺,乃可至水。宋朝屡遣中使投金龙玉简祈雨于此。旁有天鉴池。 大小观音石。二石对耸。其巅草木苍翠,有宝冠螺髻之状。 兜担石。一名“赌妇岩”。古记云:“昔有娶妇者,与仙人赌而随其去,遗下兜担,化而为石。”下有常庵及蔡杭书堂。 水光石。在溪头。(已上俱在一曲。) 铁板嶂。在大王峰之右。 三峰。其峰森秀,中者尤高。 玉女峰。亦名“三娘石”。三石差肩而立,其色红润,望之有姝丽之态。下有妆镜台、仙冠石。宋辛弃疾诗:“玉女峰前一棹歌,云鬟雾髻动清波。”蒲心泉诗:“玉女亭亭拥雾鬟,此心如雪照清湾,愿将一曲秋溪水,洗却人间脂粉颜。” 马头岩。状如勒马。 凌霄岩。 仙猿岩。 虎啸岩。在玉女峰侧,草木丛茂,上有崇真庵,后有南山书堂。宋蔡渊并弟沉祠堂在焉。宋李纲诗:“昔年老虎啸幽岩,千里清风皱碧潭。岩上如今无虎迹,一林花雨落毵毵。” 题诗岩。在溪畔,诸名贤多留题。又四曲亦有题诗岩。蔡沉诗:“四曲游人欸乃歌,旧矶千古老渔簑。题诗岩下人来往,春雨年年长绿莎。”(已上俱在二曲。) 张真君上升峰。一名“紫岩峰”。 车钱峰。古记云:“圣姥常鞭牛,以车载钱于此。”因名。上有白玉蟾丹炉。 升日岩。下有金光石。 小藏岩。下临深潭,上亘绝壁,半岩数处谺断,其间或插木架板,望之如栈,中开数室,内有器,圆者如斛,方者如笥,又有如盘,如杵之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