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间淤塞。 赘湖在崇化里。乃溪之别派,因以赘名。 天湖朱文公母祝氏葬于湖之阳。(上三湖俱县西。) 水东潭一名“浮桥潭”。在东山观前,深不可测。相传潭之浒有天机洞,今莫详其所在。 九石潭在县东□□里18,上列九石,故名。 龙潭在县东北乐田里。相传昔有二龙潜其中,一夕见梦里之丘氏曰:“此地人众,当辞去。”翌日阴云四合,果有二龙飞升而去。 放生池在县治西隅双溪阁下,宋时凿。 大障山泉在永忠里。泉出山顶,清冽可疗病。宋绍兴间,太守虞翔有宿疾,饮之遂痊。 匙涧泉在三桂里资化寺前。一穴甚圆,田畦屈曲,辏之如匙。宋朱文公尝憩此,命以今名。(上二泉俱县西。) 汲古井在考亭书院西,其名乃朱文公所命也。

松溪县
  尊师山在县治北。由县西北万山而来,盘回起伏,屹立县后,为县治主山也。旧传有何尊师者,修真于此,因名19。 石壁山石峭立如壁,高数十丈,县治前山也。下有龙潭,潭之上下皆石滩,甚浅;潭居其中,弥漫停蓄,深不可测。旧传尝有龙出没其间,岁旱祷雨多应,又谓之“龙井”。 湛卢山连亘东关、杉溪二里及政和县界。山形峭峻,常有云雾凝其上。唐《拾遗记》20、《九域志》并云:“昔湛王铸剑于此。”或云,欧冶子铸剑有号湛卢者,因以名山。 剑池。相传铸剑时凿石为池,以淬其锋。今山上有石井,恢廓如池,疑即此也。又有炉冶遗迹,及唐贞观中石刻尚存。 桃花洞,宋祥符间,县尹周公才祷雨获应,立祠其上;或云凿趾之日,有石洞发于西南隅,冽泉随涌流出,有桃花数片,因以名洞。 妙峰山峻拔霄汉,冠出群山。 七峰山七峰连亘回峦迭,上摩青苍。(上二山在东关里。) 东山在遂应场五里许。亦名“五家山”21。自趾至顶皆石,少树木,旧产银矿,有穿穴十余,深邃盘曲,莫究深浅,取矿者必举火以入。 圆珠山在遂应场中。山高数丈,其顶圆净如珠,亦名“珠林山”。 南屏山在遂应场南一里许。峰峦横亘,乔木蓊郁,如屏嶂然。上有石狗,下有石龟,旁有石佛、石僧诸像。又名“石林山”。 石马山在遂应场北。山有巨石如马。(已上八山俱县南。) 中峰山众山之中,一峰卓然秀拔。唐景福中,有高僧曰行儒者,创庵其上。山有伏虎坛及塔,或时见祥光。 万山山周回五十余里。或谓山所产之物万种,或谓山尝有万氏居之,故名。宋元丰初,有僧海照者结庵其上,故址犹存。(上二山在县东皈伏里。) 亭山在东关里。山势秀耸,下有石矼,旧立亭其上,因名。世传有头陀柯善者坐化于此,又名“柯亭山”。上有石矼,空洞深邃,中有流泉,大旱不涸,旁有修身岩。 皆望山在杉溪里。其山岿然高峻,登其巅,则环邑诸山皆在目睫,故名。 王认山在皈伏里。其山秀拔屹立诸山之上。宋益王昱22,由浙入闽,道经此山,识其奇胜而叹赏之,邑人因以名山。(上三山俱县西。) 鸾峰山在县东北永和里。山势峻拔,南接龙泉,北接南浦,周回三百余里,旧传尝有仙人乘白鸾翱游其间,故名。上有古坛,东有龙井,乡中人祷雨多应。 筋竹山在县西北豪田里。上有石室,可容数十人。旁有古井,相传尝有异人于此修道,后仙去,今遗坛尚存。东岩有窍常干,岁旱祷之则泉出,以瓶盛之,俄而泉竭即雨。 南峰山在县西南杉溪里。其山耸出群峰之表。相传武夷魏、虞二仙尝憩于此。山旧有南峰亭,岁久而圮。天顺四年,道士章清源重建台宇于亭之旧址,名曰“瑞幡”。蕊花峰在东关里。峦峰稠迭,状如花蕊。石牛峰在遂应场西,有巨石如牛。(上二峰俱县南。) 化岩23在县北东关里。岩石五采纹相间,故名。旧传乡人祀马氏仙女于岩罅,俄而岩合,因立祠其上。前有三井及龙湫瀑布,祷雨常应。后有石鼓、石磨二岩,皆以形似名之。 宝胜岩岩有石室,前后有门,常有云气。相传吴道者尝居之,辟谷数年,一旦化去,不知所在。 瑞岩下有石室,可容三四十人。石上有黑纹如画丛篁之状。西边有泉迸出,下有石窦,昔僧西洲结庵其上。(上二岩在县南遂应场)。 灵应岩在遂应场东南。旧传有柴、胡二仙于此羽化。上有石棋盘,东有龙颈山,西有虎头石,前有飞泉三级。山之巅有小窍,常枯。岁旱,乡人祷之得泉,即雨。 百丈岩在皈伏里。旧传马氏女仙于此得道上升,峭壁间有马蹄剪尺痕。上有三圣井,又有石岗如陶成者,中不容一物。乡人祷雨或弗应,以木石投之随滚出,雷雨立至。(上二岩俱在县东。) 狮子岩在县西庆元里。以形似名。前有石室,其中一窍可三里许,仅容一人侧行。 史君岩旧记云:昔刺史王汝休尝收复此地,因以名岩。 香婆岩宋嘉定间,里人陈翁女,名大仙,自幼不醮,日以鬻香为业,有剩香辄焚之岩下;或依岩宿,数日不食,人视为痴,惟李五郎者独礼遇之。一日鬻香还,呼五郎,亟追至岩,已化去矣。因食其所遗饭,亦随以化。邑人遂名其岩曰“香婆”。(上二岩在县东北豪田里。) 回沙在放生池上。相传溪潭中回沙成坂,必有士人居首荐。宋时沙回者四,而吴岩天、李扶、李谧24、叶元皆领乡荐首选,人以为验。 松源溪在县南。一名“大溪”,源出浙之庆元县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