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此。一名“孔夫子案山”。山有泉,凡七穴,每穴之水,一掬则尽;既而复出,但盈坎而止,亦不溢也。 蕉源山在崇任德里。相传晋尹真人尝炼丹于此。道书谓此山为十三福地。《事林广记》谓为三十一福地。(已上五山俱县东北。) 武仙山山巅有石笋峰,高千余丈。旧传有仙人武装跨于其上,今足迹尚存,深可寸许。石笋之北,有楼台石,层迭磊磈,望之如重楼复阁,故名。山之阳又有白塔岩,石岩如塔,故名。 九峰山其山九峰联峙。宋时有异人语朱文公曰:“龙居后塘,其先生归藏之所乎。”后文公卒葬于此。 毛虚漈山秀拔冠群山,登其巅者非扪石攀萝不能至。国朝永乐大水,山之源推一石16,宽平可坐五十人。(上三山俱在嘉禾里。) 集公山宋江侧尝结屋聚徒读书于此,忽有梧叶堕梁下,书“集公山”三字,侧笑曰:“此何义?”俄复堕一叶,书云“集诸贤于此,”故云;既又堕数叶,皆书“官”字。后侧与群弟相继登科,如叶祖洽、游酢、施述其尤显者。有小斋题名石刻,今不存。 龟山宋范元觊、江灏读书于此。按郡志:“二人读书时忽遇山神告之曰:‘江君当有官职,泽流后裔;范君名虽成,未免于难。’后元觊登科竟殒于兵;灏历守三郡,享有寿考,子孙俱登科,世禄悉如神言。”山腰有泉脉如一线。(上二山在北洛里。已上五山俱府城西北。) 九台山在县东南均亭里。层峦迭嶂,如楼台状。 三峰山在书坊之前。 苍峰山一名“龟岭”。根盘绝壁,苍翠摩空。上有庵祀龚、刘、王三圣者,雨旸祈祷辄应。(上二山在崇化里。) 葛源仙山在兴贤中里。其巅有方石如截。相传元时,乡人葛兰翁樵于此,遇二叟奕棋石上,至晚,叟曰:“子盍归乎!”言既不知所之。兰翁抵家已三载矣。 洪山在兴贤下里。下即洪滩。 大同山其山雄峙,高千余丈,上有瀑布泉。 画山高百余丈,层峦峭翠,远观如画,因名。(上二山在崇政里。已上六山俱县西南。) 玉田峰在县西南兴贤上里。尖如削玉,高出云表。又名“美女山”。山之阳,宋魏掞之旧居在焉。峰下有龟山,山旧有寺,宋陈轩读书于此,及第后重游,有诗云:“山树似添新喜色,野猿犹听旧吟声。” 狮子岩在兴贤上里凌云寺后。山顶有石嘴悬出,类狮子状。下有龙洞,洞中有物,状类泥鳅,有四足,号曰小龙。岁旱,或得一、二迎以下山,即雨,俗因名其处曰龙湫。 白水岩上有流泉百余尺,因名。 天湖岩上有井,其水清而莹。四时不竭,因以“天湖”名岩。(上二岩在兴贤中里。已上三岩俱县南。) 象岩在县西永忠里。以形似名。 桃源洞在县西三桂里。四面皆山,由小径入百步许,旧有小庵,植桃种竹,前后映带,俗号为“桃源洞”。洞口有井,泉清冽而甘。 松冈在县西永忠里。其上皆松树,风撼之若波涛声。 仁义石在县西崇泰里。二石对立涧旁。古木蔽亏,苍藤蒙络,奇峭可爱。乡人名其左曰“仁”,右曰“义”,岁时祀之。仙架石石方三四丈,厚五尺,平整如截。下有三小石鼎足架之,中虚可容十数人,相传唐罗仙架为游息之所。每风雨骤至,即闻石有鼓声。宋时因名其里曰“唐石”。去三步许,又有一石卓立端直,长五尺余,人谓之“笏石”。 龙石石壁上有龙形,脊胁间有纹如火焰,长二百余尺,非假镌刻,自然天成。(上二石在县西北嘉禾里。) 床石在县西南崇政里,溪涧中有石,平坦如床。 云谷在县西北崇泰里芦峰之巅。翠峦环绕,内宽外密,地气高寒。上多飞云,登者缘崖攀葛,崎岖数里,始到其上。宋朱文公爱其幽邃,因号“云谷”,构草堂名“晦庵”,以为讲道之所,自作记。庵今尚存。 宝盖洲在县北崇文里。按旧志:“王审知筑城立寨于此。一叛将据之,既而败亡,以其所窃宝盖弃溪中。后复为洲,入夜或发光彩。” 米洲在县东三桂里东山观前。俗传洲之沙高与路平,米谷必贱;低则必贵,因名。 油洲在县西三桂里。去考亭西十里许,名“瀛洲”。 龙舌洲在考亭溪中,沙汀涌现如龙舌状。宋立社坛于上。朱文公号沧洲即此。 洗马窟在朝天桥下沙洲中。邑人洗马于此。 交溪在县东南。其源有二:一出县之嘉禾里毛虚漈,经崇泰里而下,一出崇安县分水关合武夷九曲之水而下。交注于东山下,为一大溪。 油溪源出油岭。 锦溪与刘源坑水合。古有锦江17常于此濯锦,故名。国朝永乐间,洪水壅塞;景泰间,知县龙韬始浚通之。(上二溪在梁东同油里。) 武溪在县西嘉禾里。源出毛虚漈下,经崇泰里。 考亭溪在考亭书院前。源出麻沙、莒口二水,至是弯环五里,无滩濑声。 双溪在水南朝天桥下。源出嘉禾里,达于考亭,至此分为二支,会于交溪。永乐间,洪水右支壅塞。(上二溪在三桂里。) 徐墩溪在兴贤下里。源出五峰山,至此始通舟楫。(已上三溪俱县南。) 芹溪“芹”一作“勤”。在县东北乐田里。源自砚山而下,九曲缭绕,世传为第二十八福地也。 南溪在兴贤上里。穿岩渡壑,弯环而流,达于长湍。 玉溪在兴贤中里。源出陈源,达于长湍。昔溪尝有怪,陈胜以玉环投之,怪遂息,因名。(上二溪俱县西南。已上九溪其水皆入于交溪,南流以达建溪。) 莲湖在永忠里。方百丈,旧多产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