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古记云:“昔有仙鸡栖鸣其间”,故又名“仙鸡岩”。其侧有船,架于岩之半壁,亦名“仙船岩”。翁彦约诗:“西溪缥缈接明河,鼓棹仙人泛玉波。却御长风天上去,虚舟千古插嵯峨。” 仙馆岩。半岩有石室,其间几案具在,盖仙家翰墨之馆。一名“仙学堂”。李仲光诗:“天人异所禀,事物皆生知。强名仙学堂,此语将谁欺?我欲借尺地,虚檐敞茅茨,琅琅诵玉章,勉力探希夷。” 水乐石。有琴瑟之韵。 试剑石。旧志云:控鹤仙人试剑于此。石分为二。 会仙石。方平可坐二三十人。(已上俱在三曲。) 宴仙岩。与钓鱼台相对。 李仙岩。 大藏岩。下际深渊,岩石罅中有仙骨数函。乡民遇旱则就船以为梯,连属而上,取仙函奉以祈雨。鸡窠岩。在大藏岩之半壁,有洞穴外狭内宽,木纵横其间,如鸡窠然。古记云:“有仙鸡鸣于此岩之上。”翁彦约诗:“仙人清磬读黄庭,长听金鸡半夜声。一夕都随黄鹤去,满窠明月白云生。” 云岩。岩之半有石室,可坐百人,匾曰“云岩庵。” 仙机岩。半岩有石室,机杼犹存。白玉蟾诗:“织就霓裳御冷风,玉梭随手化成龙。天孙归去星河畔,满洞白云机杼空。”翁彦约诗:“辛苦支机耐寂寥,肯同嬴女只吹箫。金梭昨夜成龙去,上与天孙织绛绡。” 钓鱼台。国朝苏伯厚诗:“仙子何年把钓竿。古台依旧势岏。严陵老去能游此,不住桐江七里滩。” 拜章台。上平坦,有香炉,浑然天成。(已上俱在四曲。) 大隐屏峰。其峰夷上锐下,拔地峭立如屏,武夷精舍在其下。陈梦庚诗:“大隐屏前风月闲,何人手种万琅玕,深深五曲东流水,合作千年洙泗看。” 接笋岩。一名“仙接石”。状如笋立,其半有痕,如断面复续。 玉华岩。 罗汉石。以其顶髡骨露,故名。 天桂石。尖秀如琢成。旧志云:“昔魏王于此上升。”下有更衣台,平正如几。(已上俱在五曲。) 三层峰。三峰鳞迭,斜依云汉。每旱暵欲雨、则先出阴霾,欲霁则开豁,远近视以为候。仙掌岩。岩面三处石纹红润如掌,有瀑流,界于仙掌、仙馆二山,直下千尺。顶有崇真馆,下有仙浴堂。白玉蟾诗:“仙子扪萝上翠崖,岩头旧有炼丹台。至今石上留仙掌,十指春葱渍绿苔。林君用诗:“汉武升遐几度春,金茎事迹总无闻。悬崖更不承朝露,空印纤纤十指纹。”陈梦庚《仙浴堂诗》:“神仙无垢骨犹香,底用山间开浴堂?我欲从之三洗髓,骑鲸散发水云乡。” 石堂院岩。亦名“陷石堂”。宋天圣间,一夜大雷雨,院东白面岩开剥,一巨石飞下,覆压院宇五十余间,陷没成潭,人罹其害,惟僧居仁及行者得免,云有人掖之以去。今石崖横绝,仅可容足,转千余步,则地势平旷,种桃满原,人号“小桃源”。后有刘炝祠堂。白玉蟾诗:“高僧参透赵州禅,拔寺移归兜率天。天圣四年二月朔,一宵雷雨撼山川。” 响声岩。其中空洞,人笑语则谷应。 仙迹石。与仙掌岩相对,有脚膝痕。李左史诗:“当时天姥立溪边,石上遗踪见宛然。笑杀茂陵缑氏迹,只凭方士口中传。”(已上俱在六曲。)比廊岩。广袤连属,如廊庑然。 猴藏岩。 铸钱岩。有石梯棱层。 城高岩。山形高峙,长亘五十余丈,若城壁然。 上水龟石。(已上俱在七曲。) 鼓楼岩。岩间有楼,其下四楹,有路可以攀援而上。旧记云是仙家鼓楼。旁有鼎灶。叶梦鼎诗:“鼓楼岩下鼓楼开,举世邯郸梦未回。安得老鳖俱唤起,万人醒眼上山来。” 天壶岩。在鼓楼岩之侧,中有道院。 下水龟石。 猫儿石。伏于山巅若猫然。 鼓子石。两峰屹起,一峰旁有石如鼓。 絪縩石。石纹缕络如卷丝状。 大小面石。两石相向如人面。 鱼磕石。 将湖石。(已上俱在八曲。) 灵峰下有玄都观。 灵岩。又名“风洞”。两石相倚,长数十丈,中一罅窥见天光,隐隐如线,谓之“一线天”。石洞中可坐十数人,谷口创门,朱文公题匾曰“灵岩”。徐进斋《一线天诗》:“石上烟消绿藓斑,几人车马此盘桓。谁知一线通天处,照见人心万古寒。” 白云岩。半壁如有白云之状。 钟模石。隐然如钟。 三教石。 香石。 大小廪二石。卓立如仓廪。元詹先野隐其下,名“廪江之滨”,即此地也。宋陈梦庚诗:“白石青霞为岁计,佳肴旨酒出仙壶。侵天有廪无支遣,岁恶还能赈贷28无?” 鸟石。紫清真人尝炼丹其下。(已上俱在九曲。) 换骨岩。在幔亭峰北,中一岩室。平广可六、七丈。室前路断数尺,旧有黄心木为桥。迄今不坏。室中有四柱楼一所,如世俗庋阁。上列置蜕函,函中仙蜕皆质小而红色。世传方外之士得道尸解者,皆于此换骨云。元萨天锡诗:“千丈丹梯万丈岩,天开地辟鬼神劖,夜光玉气横溪过,多是神仙换骨函。” 唐刻石。在换骨石下。唐明皇遣使封名山大川,登仕郎颜行之刻石以记。三姑石。三峰并峙。相传秦时有三女游于此,因化为石。李纲诗:“风舞芳林鬓脚垂,朝云行雨湿仙衣,不知当日缘何事,化石峰头更不归。”安麖诗:“雾鬓烟鬟彷佛梳,老翁指点说三姑。娉婷不嫁非无意,谁是人间大丈夫?”(已上俱在山之北)。 齐云峰。高出霄汉。顶有圣者庵,时见灯光。 水帘洞。在县南九曲上流。一崖高插,有瀑布状如垂帘,高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