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生炒素排骨,干烧麻苏仔、奶油萝葡珠、南煎金钱菰、酿芥菜胆心、干炸苏包蛎,
三大件:
高汤豆腐丸、当归烧鸡腿、五丝炸线面,
尾度:豆沙八果飰、即位龙眼汤
这份菜单是用打字机印在粉红的笺纸上,古香古色,大方典雅,每个宾客前摆了一张,以便食者所进的素菜为何名,我保留了一张,作为纪念。

灵源洞与喝水岩

……寺东墙外有植物园,其温室所养植的仙人掌,仙人球就有上千种。出东门行约一里许,便是灵源洞。沿路道侧石壁上陆续出现了宋以来各代名人题刻。有的署名,署年时,有的则没有。像“灵源洞”三字,下有“咸丰”辛酉中的纪年。“上善若水”下有“古越顾凤熊题”的署名。“凤池山”后题“道光辛卯岁”。“灵泉法雨”下面就什么都没有留下。
在遍观石刻之中,出于好古的心理,笔者特别注意那些年代较早的石刻。这里面应当(一记)是北宋时代的三题刻,最早的是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丙戍的四题名石刻。
邵去华、苏才翁、郭世济、蔡君漠,庆历丙戍孟秋八日游灵源洞。
其次是仁宗嘉祐六年(1016年)辛丑的六人题名石刻:
官方子容,观察椎宦赵瑾,节度推官赵咨,节度推官通判钱昉,权签判宋球东,憩灵源洞。知福州燕题。同宾僚游鼓山,登大顶峰,嘉祐辛日岁七月十八日。
再次是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
已未的三人题名石刻

莘老、德孺、景述、元丰已未
岁季秋戊子日同游。
莘老、刘挚的号,德孺,范纯粹乃范仲淹的第四子,景述则不知为何人。在去喝水岩的道上,还有北宋蔡襄(字君谟)的字刻“忘归石”。从此稍北而行,就到了喝水岩。喝水岩是游鼓山必到之处,因为故事传说动人,尤为招引游人。据说五代后梁开平中(907~909年)圣僧国师神晏在此诵经。由于讨厌泉水声的的喧轰,在他一声有力的喝止下,于是山泉的流水为之改道,涧水也因之干涸,因有此名。
还另有一说法,清代曾官福州道的洪若皋(字虞鄰、浙江临海人,顺治乙未进士,著有《南沙文集》)的《游鼓山记》说:
灵源洞稍北为喝水岩,相传石龛中有异僧入定,厌其嘈聒,喝水右转,故名。
总之,喝水岩的故事传说如此之奇,我所到达喝水岩的地方,只见幽暗峭壁间题刻殆遍,岩下深涧,落叶填塞,确是不见有水。
灵源洞下,经石级到达一条深约丈许的石涧,涧上有天然的石桥,立桥上朝西面桥下石壁望去,就看了朱熹手写石刻的一个巨大“寿”字,高二丈四尺,宽约一丈。
灵源洞北靠山处,有一座小楼三楹,楼上列有茶桌,椅凳。女招待员烹以名茶,遂小坐休息。
下楼沿石级而行,又见一所殿堂,有女招待员用小水车汲水烹茶出售,有十多游人在盛了泉水的碗面上观察泉水的水质。
在殿外的平台上,见游人仍络绎向高处而去,看看表已接近四时半了,此时山上风劲。我则全身汗水湿透,感到有些寒意,于是赶忙下山,沿寺外大石板路到寺前的停车场,坐在旅游车上等待大队归来。
坐在旅游车上,望着车外四周的苍松古柏,嶙峋山石,巍然的山门牌坊,想着如此“石鼓名山”,不知异日有没有重临的机会,为之怅然者久之。
——《福建游记》1980年香港上海书局出版

四、杂录
徐铉字鼎臣,浙东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仕南唐,官至吏部尚书,入宋,为太子率更令,累官散骑常侍。
唐慧悟大禅师塔铭

士有佩服圣道,阐扬师训,进不累于轩冕,退不滞于丘樊,务勤身以济众,不养高以绝俗,其惟仁人矣。
大禅师名冲煦,字大明,姓和氏。昔者帝尧光宅天下,厥祖世掌天官,保姓受氏,冠冕百代。在汉则调鼎之重,在晋则专车之贤。末叶湮沈,徙居固始。父从郡豪王氏,南据闽中,今为晋安人也。大禅师生禀异气,幼挺玄机,生十有五,诣鼓山兴圣国师出家。既具戒品,博览经史,雅好文词。郡多俊秀,咸见推仰。证无为之理,演不信之教,绰为先达,端然妙门,出世城北之升山。
于时,王氏衰沦,乱臣专恣,滛刑飞语,虐及善人。师杖策去之。适临川郡中书令宋公齐邱作镇南楚,颇尚空玄。闻师之来,远加延纳,言意不合,拂衣而行。下至池阳,郡守王公继勋,乡国之旧,宾礼甚渥。时季唐二叶,像教方兴,嗣君闻其名,召与之语,移晷而罢。眷瞩殊优,命居光睦禅院,后迁长庆道场,俾与储贰游处,实羽翼也。
后主即位,恩旨特隆,特赐法智禅师之号。庐山开先禅院,昔嗣君所创,真容在焉,命师居之。精严修奉之仪,以申罔极之感。居数年,召还建康,正报恩禅院,加号慧悟大师。师名其所居曰“智度堂”。精庐栉此,选胜而处,礼秩之数,有逾于前。出则居奉先道场,入则居净德内寺。开宝七载夏六月,寝疾旬余,乃集大众,与论死生之理。十九日清旦,上疏告辞。后主遣使问之,至则化矣。享年五十有九,法腊四十有四。即其月二十五日,从西域之礼,收灵骨葬于钟山之阳。礼物官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