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為令隨一切眾生心行海(至)安住普賢願海中故。
  淨業普願對。此亦通為一經教起之所因也。此十亦對前十海十智。恐繁不會。
  △四讚勝誡聽二。長行辨意。十一句分二。初總標。
  是時普賢菩薩復欲令無量道場眾海生歡喜故。
  謂令聞法必生喜故。
  △二別顯喜義。亦為五對。
  令於一切法增長愛樂故令生廣大真實信解海故。
  樂法生信對。
  令淨治普門法界藏身故令安立普賢願海故。
  證性立願對。
  令淨治入三世平等智眼(至)一切世間藏大慧海故。
  了真入俗對。
  令生陀羅尼力持一切法輪(至)盡佛境界悉開示故。
  持法示佛對。
  令開闡一切如來法門故(至)廣大甚深一切智性故。
  開法增智對。
  即說頌言。
  △二正顯十頌分二。初八讚二。初佛出現意。
  智慧甚深功德海(至)出興一切諸國土。
  △二辨定法器三。初揀非器。
  佛境甚深難可思(至)不能通達佛所悟。
  △二辨法器。
  若有淨信賢固心(至)普賢行人方得悟。
  △三有一偈。結歸佛力。
  眾生廣大無有邊(至)毗盧遮那境界力。
  △二後二勸。
  一切剎土入我身(至)是無所行應諦聽。
  然通此十偈。亦是牒問以讚。前長行。總顯難思。此下略示難思之相。而三十句間列不次。含義並足。欲配委釋。恐厭繁文。
  △二廣陳本義。即是說分二。初結集生起。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告諸大眾言。
  △二普賢顯說。於三十句果問中。廣釋世界安立海問。餘並攝之。文二。初標舉章門三。初立數顯同。
  諸佛子世界海有十種事(至)已說現說當說。
  先告佛子者。使時情注其耳目也。世界廣深。目之為海。謂積剎成種。積種成海。海無別體。世界都名。然事類廣多。略舉其十。以表無盡。三世同說。彰其要勝。又顯說決定無改易也。
  △二徵數列異。
  何者為十所謂世界海起具因緣。
  攬緣成立。
  世界海所依住。
  成已依住。
  世界海形狀。
  外狀區分。
  世界海體性。
  內體差別。
  世界海莊嚴。
  寶等莊嚴。
  世界海清淨。
  垢穢不生。
  世界海佛出興。
  佛出差殊。
  世界海劫住。
  劫住脩短。
  世界海劫轉變差別。
  隨業改變。
  世界海無差別門。
  包容必均。此十亦攝十八圓滿。後品當會。
  △三結略顯廣。
  諸佛子略說世界海(至)已說現說當說。
  言世界海塵者。智猶難測。言豈具陳。非證法雲。安受茲說。然上十事。於一一剎。多少不定。具緣一種。或一。或二。或三。或多。或成四句。謂一成一。一成一切等。清淨一種。或一。或多。或亦無定。以有純穢剎故。其次七事。各各唯一。謂依空住者。非依光等故。餘準思之。其無差別。一切皆具。以約體性平等。佛力融攝。故說無差。所以染淨皆具也。有云。一切世界。相望互同。名無差者。則違下結文。結云。一一世界海。有世界海塵數。無差別故。若依相望互同。則無有差別之事。若將此十。望剎種者。具緣一種。多少不定。不得云一。以其種中。含有多類剎故。清淨一事。不得定言有無。以其種中。必含淨穢故。其無差別多少亦均。佛出刧住。隨業轉變。不得云一。依形體嚴。不得云多。以其剎種別有體等故。若以此十。獨望剎海形體依住莊嚴等四。許其唯一。餘必兼多故。經云一一世界海有種種形故。今言有世界海塵數者。約融攝無盡之說也。有云。約一一剎海中所有諸剎。各各一因等故。有剎海塵數者。孟浪之甚。何者。且如剎海中剎雖多。豈如剎海盡末為塵之多。若欲相同。即一塵一緣。方得相似。何得以一剎一緣。充一剎多塵之數。況積具緣等十。有剎海之塵。其一具緣。自有剎海塵數。是則通有剎海微塵。數箇剎海微塵數矣。一剎一緣。一依一體。安得充耶。亦不得言通一切世界海說。以下依住云一一世界海。有世界海塵數所依住故。
  △二依章別釋者。十事不同。則為十段。皆有初起具因緣二。初長行三。初標。
  諸佛子略說以十種因緣(至)已成現成當成。
  略舉十種。通成三世一切佛剎。
  △二釋。然佛土之義。雖有多種。不出其三。一法性土。二受用土。三變化土。若開受用。有自。有他。則成四土。統唯二種。謂淨及穢。或性及相。融而為一。有異餘宗。又此淨土。一質不成。淨穢虧盈。異質不成。一理齊平。有質不成。搜源則冥。無質不成。緣起萬形。故形奪圓融。無有障礙。土既不等。因緣亦殊。今文十中分三。初三通顯。
  何者為十所謂如來神力故。
  謂一切淨穢等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