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
  爾時太子聞勝日身如來名生大歡喜。
  由敬佛故。心生歡喜。
  願見彼佛以五百摩尼寶(至)瞻仰太子目不暫捨。
  △九母陳慶遂故重讚女。十偈分四。初一標其遂志。
  其母善現於太子前而說頌言。
  此女極端正功德莊嚴身昔願奉太子今意已滿足。
  △二有二偈。德行懸同。
  持戒有智慧具足諸功德(至)遠離一切過。
  △三有四偈。身語超倫。
  此女身柔輭猶如來繒纊(至)悉離諸惡業。
  △四有三偈。內心蘊德。
  心淨無瑕垢遠離諸諂曲(至)恭敬一切佛。
  △十正共修行。亦分十段。初詣佛供養。
  爾時太子與妙德女(至)五百摩尼以為間錯。
  △二聞經得法。
  時佛為說普眼燈門(至)勝日身如來者我身是也。
  △二見中間多佛。
  彼佛滅後其世界中(至)我皆親近承事供養。
  此但略例四十八佛。以為流例。廣明如結中。
  △三正得法之時。
  其最後佛名廣大解。
  即六十億那由他之後。
  於彼佛所得淨智眼(至)菩薩三昧海境界解脫。
  △四多劫修瑩二。初於一剎塵劫修行二。初多劫修行。未窮菩薩之境。
  佛子我得此解脫已(至)心行智慧三昧境界。
  △二明菩薩難遇見者不空。
  佛子若有眾生得見菩薩(至)三菩提得不退轉。
  △二於百剎塵劫修行二。初多劫修證。未知菩薩解脫。
  佛子我見彼佛得此解脫已(至)所得普賢解脫門。
  △二釋不知所由二。初總顯深廣。
  何以故菩薩普賢解脫門(至)與如來境界等。
  所以不知者。以稱事理之無邊。等諸佛之境界故。斯則等覺菩薩解脫。十地不知。故名普賢解脫。
  △二別顯深廣難知之相。謂一毛法不可窮。況多毛多身廣大之用。以是無盡無邊之法門故。於中有五。初一毛中。見器世間。
  佛子我於佛剎微塵數劫(至)種種方便種種清淨。
  △二見智正覺世間。
  又於菩薩一一毛孔(至)說種種修多羅恒不斷絕。
  △三見眾生世間。
  又於菩薩一一毛孔(至)種種作業種種諸根。
  △四見菩薩修行。
  又於菩薩一一毛孔(至)無邊攝取眾生方便。
  △五總結不窮深廣。
  佛子我於佛剎微塵數劫(至)悉見三世法界中事。
  △四謙己推勝。
  佛子我唯得此觀察菩薩(至)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五指示後友二。初指後位。
  善男子此世界中有佛母(至)眾生善根常無休息。
  如後當釋。
  △二頌前法。臨行再述故。三十一偈分三。初一總顯菩薩益生。
  爾時釋迦瞿波女(至)承佛神力即說頌言。
  若有見菩薩修行種種行起善不善心菩薩皆攝取。
  超頌前見者不空。生下女人染心之益。
  △二有十五偈。明遠劫前。
  乃往久遠世過百剎塵劫(至)妙相莊嚴身。
  長行所無。長行語真淨發心。但論德女。今則收其雜善。故敘遠緣。以麤況妙。
  △三有十五偈。正頌長行德女因緣。
  此後所經劫二百有五十(至)諸劫所行道。
  △六戀德禮辭。
  爾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繞無數帀辭退而去。
  已下入第七十六經。
  △大文第二。有十一人。明會緣入實相。謂會前諸位差別之緣。令歸一實法界生於佛果。如摩耶生佛。故次明之。然人雖十一。約法唯九。約會為十。初一為總。餘九為別。故摩耶得智幻法門。末後德生亦得幻住。始終相會。該於中間。總別圓融。歸實無二故。摩耶既會緣入實。何得更須十人。豈不向言總別相會。非別無以成總故。又顯餘是所會之緣。所以語十。表其無盡。無盡之緣。皆成摩耶之實德故。又此一相。義當等覺。等覺方能親生佛故。等覺却入重玄門中。故有十人。多明入俗。初天主光。且須正念無失。次可為世師。徧窮眾藝字智之門。無依無盡。無著清淨。清淨則淨智發光。發光則智相無盡。無盡則成願不違。方能還歸幻住。故雖十一。不失入實之言。始末皆幻。方知諸緣體虗即實。今初總中文六。初依教趣求二。初將詣觀成三。初標將詣觀成。
  爾時善財童子一心欲詣(至)即時獲得觀佛境界智。
  摩耶昔云天后。天后能生佛。故權教中說。生佛七日。命終生天。晉經指在迦毗羅城。則顯常不滅矣。又上文云。此世界者。亦表即佛境界。是故證得觀佛境智。然說摩耶。或云是實非化。或云是化非實。或云亦化亦實。或云非化非實。皆帶方便。約此宗說。即法界實德。人法圓融。
  △二別明觀念二。初總。
  作如是念是善知識(至)以如幻願而持佛身。
  總念勝德已。能闇合願智幻門。
  △二別。
  隨意生身無生滅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