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至)而能示現無量色身。
  △四結成深廣。
  一一身現無量色相海(至)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二答發心久近二。初歎深許說三。初牒問許說。
  善男子如汝所問(至)承佛神力當為汝說。
  △二歎法甚深二。初法說。
  善男子菩薩智輪(至)如是諸劫分別顯示。
  上標。下釋。先正釋。
  何以故菩薩智論本性清淨。
  本性約理。
  離一切分別網。
  離分別約智。
  超一切障礙山。
  超障約所。斷後釋妨。
  隨所應化而普照故。
  既無長短今說長短者。為利生故。欲長則長。顯法根深。欲短則短。顯法超勝。
  △二喻顯有五。初皎日隨時喻。
  善男子譬如日輪無有晝夜但出時名晝沒時名夜。
  謂日體恒明。映山出沒喻。智無三世心障見殊。
  菩薩智輪亦復如是(至)言其止住前劫後劫。
  △二日輪現影喻。
  善男子譬如日輪(至)而彼淨日不來至此。
  謂白日無來。隨處隱顯喻。智輪常寂。機見短長。
  菩薩智輪亦復如是(至)現眾生前教化調伏。
  △三虗舟運物喻。
  佛子譬如船師常以大船(至)而度眾生無有休息。
  喻於菩薩無住攝生。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至)未曾分別劫數長短。
  △四太虗無礙喻。
  佛子如太虗空一切世界(至)盡未來劫持一切剎。
  喻於菩薩無功益物。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至)而無憂喜疲厭之心。
  △五幻化無真喻。
  善男子如幻化人(至)憂喜生死十種之事。
  喻即用而寂。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至)無取無捨無安無怖。
  然上諸夜神歎深。皆倣斯法喻。
  △三結承力為說。
  佛子菩薩智慧雖復如是(至)滿足大願成就諸力。
  △二正答所問。先長行。文三。初善光劫中行因得法二。初明最初佛所修證三。初古佛出興。
  佛子乃往古世過世界海(至)已成熟者演說正法。
  △二先王治化。
  是時國王名曰勝光(至)調伏彼故造立囹圄。
  囹圄者。周之獄名。
  枷鎖禁閉無量眾生於中受苦。
  △三夜神修因三。初在家本事十。初悲救罪人。正答發心之始。
  王有太子名為善伏(至)或以煙熏或被榜笞。
  榜笞捶擊也。
  或遭臏割。
  臏謂刖足之流。
  倮形亂髮飢渴羸瘦(至)願垂寬宥施以無畏。
  △二臣議非理。
  時王即集五百大臣(至)有哀救者罪亦至死。
  △三請代囚命。
  時彼太子悲心轉切(至)應捨身命而拔濟之。
  △四臣執令誅。
  時諸大臣共詣王所(至)不責治者王之寶祚。
  祚即位也。易云。聖人之大寶曰位。
  亦不久立王聞此言赫然大怒令誅太子及諸罪人。
  △五王后哀祈。
  王后聞之愁憂號哭(至)唯願大王赦太子命。
  △六王奪子志。
  王即迴顧語太子言莫救罪人若救罪人必當殺汝。
  △七太子確救。
  爾時太子為欲專求(至)身當受戮王言隨意。
  △八母請修因。
  爾時王后白言大王(至)然後治罪王即聽許。
  △九正設施場。
  時都城北有一大園(至)隨有所求靡不周給。
  △十如來親救六。初就戮時臨。
  經半月已於最後日(至)及諸外道悉來集會。
  △二如來降德。
  時法輪音虗空燈王(至)一心瞻仰來入彼會。
  △三敬神禮請。
  爾時太子及諸大眾(至)攝受於我處于此座。
  △四就座談經。
  以佛神力淨居諸天(至)令諸眾生隨類各解。
  普照因輪者。謂令知善惡各自有因。罪人惡因所招。太子善因當滿故。
  △五廣益當機。
  時彼會中有八十那由他(至)免離惡趣生於天上。
  △六太子得法。
  善伏太子即於此時(至)令生善根解脫門。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一百一十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一百一十三(入第七十五經下半)

    清涼山沙門 澄觀 述
    晉水沙門 (淨源) 錄疏注經
  △七女敬順從。有十四偈。分三。初三忘苦眷德。
  爾時童女白太子言敬奉來教即說頌言。
  無量劫海中地獄火焚身(至)甘心受此苦。
  △二希同勝行。即正是發菩提之心。
  無量生死海以我身肉施(至)願能眷納我。
  △三有五偈。勸詣如來。
  我曾夢見此妙法菩提場(至)供養彼如來。
  △八太子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