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既已沒音樂咸寂然(至)放大光明海。
  △四有一偈。正顯發心。
  見已心歡喜便生此念言我願得如佛廣大神通力。
  △五有六偈。明發後之德。
  我時尋覺悟大王并眷屬(至)其心無忘失。
  △六有五偈。轉值餘佛。
  從此後供養十億那由佛(至)入於解脫海。
  未得慧眼者。未得十解。正慧明故。
  △二有四偈半。明天勝劫。
  從此次第有一切寶光剎(至)無而計為有。
  無而計為有者。未解即心自性故。
  △三有五偈半明梵光明劫。
  從此復有劫名曰梵光明(至)而入諸佛海。
  未能明了法者。未了十行真實行法故。
  △四有五偈半。明功德月劫。
  次後復有劫名為功德月(至)入於諸法海。
  未得善巧迴向深智。趣佛智海故。
  △五有六偈。明寂靜慧劫。
  此後復有劫名為寂靜慧(至)於彼修諸行。
  未得地上二空真如清淨法故。
  △六有六偈。明善出現劫。
  次第復有劫名為善出現(至)離諸障礙道。
  未淨修道之障故。
  △七有六偈。明集堅固王劫。
  次第復有劫名集堅固王(至)未能成就忍。
  未得六地緣生深順之忍。
  △八有五偈。明妙勝主劫。
  次第復有劫名為妙勝主(至)供養無不盡。
  修最勝道者。六地般若為勝道故。
  △九有五偈。明千功德劫。
  次第復有劫名曰千功德(至)深入諸法海。
  未得八地淨無生忍故。
  △十有四偈半。明無著莊嚴劫。
  次第復有劫名無著莊嚴(至)我悉曾供養。
  但言供養者。下明得法故。又前次第皆言未得後後。則已得前前思之。亦可初劫已得初地。未得第二乃至第九。未得第十地。第十劫中。方得圓滿。故其劫名。亦順地義。如文思之。
  △二答得法時節。即前無著。劫得此法也。於中有二。初有四偈。得無功用之三地。
  次有佛出現名為功德幢(至)成就如來力。
  謂八地無依無願。九地滅定總持。十地成如來力。
  △二結成普賢行位三。初牒舉大心之始。
  見眾生顛倒執常樂我淨(至)起於大願雲。
  △二有二偈半。明成德之終。
  從是修功德趣入方便道(至)一切無礙行。
  △三有一偈。總結圓滿。
  佛子我爾時得入普賢道了知十法界一切差別門。
  因果圓融。初後該徹。故入普賢道。
  △二會古今。
  善男子於汝意云何(至)如是利益一切眾生。
  △四謙己推勝。
  善男子我唯得此大勢力(至)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五指示後友。
  善男子此眾會中。
  同在證位故。
  有一夜神名普救眾生妙德。
  起精進行。為普救眾生。智燄吉祥。稱為妙德矣。
  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入菩薩行淨菩薩道。
  △六戀德禮辭。
  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至)殷勤瞻仰辭退而去。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一百六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一百七(入第七十卷經)

    清凉山沙門 澄觀 述
    晉水沙門 (淨源) 錄疏注經
  △第四普救眾生妙德夜神。寄燄慧地。文但有五。二三合故。初依教趣求二。初修入前法。
  爾時善財童子(至)心無暫捨諸根不散。
  △二趣求後友。
  一心願得見善知識(至)普救眾生妙德夜神所。
  △二聞見法界。即合二三。謂約善財。則是見敬。若約夜神所現。即是解脫業用。便為默授法界。若約二文開辨。則先明見敬諮問。後答因緣。方為正授法界。今依合科。總分為四。初現光加持。
  時彼夜神為善財童子(至)入善財頂充滿其身。
  調伏眾生解脫。即光所依。是己法門。名體可知。
  △二蒙光獲益。謂得三昧見大用故。文二。初得定。
  善財爾時即得究竟清淨輪三昧。
  謂三業六根。皆悉離障。故云究竟清淨。淨智圓滿。摧障為輪。故所見無礙。
  △二明見大用二。初見用所依處。
  得此三昧已悉見二神(至)如是一切所有微塵。
  △二明所見事三。初所化處二。初總明處類。
  一一塵中各見佛剎(至)各各差別靡不悉見。
  △二別明塵中之剎。
  又見一切世界差別(至)或有世界清淨。
  上之二句。乃是總明。
  或有世界趣雜穢或有世界趣清淨。
  轉變向染淨故。
  或有世界雜穢清淨。
  染多。
  或有世界清淨雜穢。
  反上。
  或有世界一向清淨。
  對上二義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