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大悲故。普現即普門示現。然大聖久成正覺。號正法明。示為菩薩。義言等佛耳。
  △二別明普現之義。
  或以布施攝取眾生(至)與其共居而成熟之。
  有十一句。方法華經三十二應。乍觀似少。義取乃多。彼三十二應。但是此中或現色身及說法耳。
  △二約大悲行。以顯業用。為救諸怖畏故。於中三。初離世怖。有十八種。
  善男子我修行此大悲行門(至)離熱惱怖離迷惑怖。
  上三約煩惱。即是因怖。餘皆約果。
  離繫縛怖離殺害怖(至)離大眾怖離惡趣怖。
  縛殺貧三。不活開出。此下皆五怖中事。
  離黑闇怖離遷移怖(至)離逼迫心怖離憂悲怖。
  上約所離。
  △二即能離因。
  復作是願願諸眾生(至)皆得免離一切怖畏。
  念即是意。三業皆益故。
  △三進大心。
  善男子我以此方便(至)三藐三菩提心永不退轉。
  令進大心。方能究竟離二死怖。
  △四謙己推勝。
  善男子我唯得此菩薩大悲行門。
  久成正覺。尚不失謙。
  如諸菩薩摩訶薩(至)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二指示後友二。初後友人會。
  爾時東方有一菩薩。
  從東來者。後位如相。智明方證故。
  名曰正趣。
  正法徧趣。化眾生故。以智正趣。真如相故。
  從空中來。
  智體無依。方契如故。
  至娑婆世界輪圍山頂。
  意表如依。妄惑顯故。
  以足按地其娑婆世界六種震動。
  以定慧足。除雜慧故。
  一切皆以眾寶莊嚴(至)然後來詣觀自在所。
  同前會者。意顯不離。隨順眾生。得如相故。又以智會悲。成無住故。
  △二前友指示。
  時觀自在菩薩告善財言(至)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以在此會。故闕禮辭。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一百四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一百五(入第六十八經下半)

    清涼山沙門 澄觀 述
    晉水沙門 (淨源) 錄疏注經
  △八正趣菩薩。寄真如相迴向善友。文六。初依教趣求。
  爾時善財童子敬承其教遽即往詣彼菩薩所。
  △二見敬諮問。
  頂禮其足合掌而立(至)善能教誨願為我說。
  △三授己法界二。初標名體。
  正趣菩薩言善男子我得菩薩解脫名普門速疾行。
  十方無際。故名普門。一念超多。故云速疾。
  △二顯其業用四。初申問。
  善財言聖者於何佛所(至)去此幾何發來久如。
  雖有三問。意在速疾。
  △二顯深。
  告言善男子此事難知(至)能聞能持能解能說。
  △三承力請說。
  善財言聖者我承佛神力(至)能信能受願為我說。
  △四正答前問五。初答得法處。
  正趣菩薩言善男子(至)於彼佛所得此法門。
  謂從自本智如來藏界。普生萬善本覺而來。故行能速。徧知一切法。不離心性。萬行頓成。
  △二答時久近。
  從彼發來已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
  △三答處近遠。
  一一念中舉不可說(至)不可說世界微塵數佛剎。
  以多時發多步。則知遠矣。即是速疾。
  △四顯其成益。
  一一佛剎我皆徧入(至)教化調伏無有休息。
  △五類顯十方。
  如從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四謙己推勝。
  善男子我唯得此菩薩(至)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五指示後友。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城名墮羅鉢底。
  此云有門。謂有此無縛無著等微妙法門。為法師故。
  其中有神名曰大天。
  現大身故。無縛無著。智淨自在。故名為天。稱理普應。故名為大。妙用難測。故名為神。
  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六戀德禮辭。
  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至)殷勤瞻仰辭退而去。
  △九大天神。寄無縛無著解脫迴向六。初依教趣求。
  爾時善財童子入菩薩(至)現廣大身為眾說法。
  △二見敬諮問。
  爾時善財至大天所(至)善能教誨願為我說。
  △三授己法界二。初授法方便。
  爾時大天長舒四手(至)持諸金華以散善財。
  約事則發心難遇。淨目而觀。散華而供故。約表謂展四無礙解手。取所證勝流相應法門。先當自淨。以洗身心。後因利他。故云華散。亦表四攝遠展。攝取四眾故。
  而告之言善男子(至)於一切時常現在前。
  現相讚友難遇。令欣入故。
  △二正授所得二。初標名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