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錢雖微。以菩提心故。成斯自在。
  是時文殊師利童子(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四謙己推勝。
  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薩(至)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五指示後友。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城名善度。
  無一善根不度。到於究竟處故。
  中有居士名[鞥-合+(白-日+田)]瑟胝羅彼常供養栴檀座佛塔。
  [鞥-合+(白-日+田)]瑟胝羅。此云纏裹。以義當包。攝塔中。包攝一切佛故。或云攝入。攝諸善根。入平等故。常供佛塔者。諸善根中。斯為最故。未詳何緣。偏供此答。有云。以此答中空有栴檀之座。為欲普供無盡佛故。亦是一理。
  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六戀德禮辭。
  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至)殷勤瞻仰辭退而去。
  △六[鞥-合+(白-日+田)]瑟胝羅。寄入一切平等善根迴向六。初依教趣求。
  爾時善財童子漸次游行至善度城。
  闕無念法。
  △二見敬諮問。
  詣居士宅頂禮其足(至)善能誘誨願為我說。
  △三正授法界四。初標名。
  居士告言善男子我得菩薩解脫名不般涅槃際。
  般者入也。窮諸如來不入涅槃之實際故。故出現品云。如實際涅槃。如來涅槃亦如是。
  △二顯體。
  善男子我不生心言(至)畢竟無有般涅槃者。
  謂心契實際。知佛常住。
  △三釋其外疑。
  唯除為欲調伏眾生而示現耳。
  並如出現品辨。楞伽亦云。無有佛涅槃。無有涅槃佛。
  △四顯其業用二。初辨用所依。
  善男子我開栴檀座(至)得三昧名佛種無盡。
  佛種從緣起。佛緣理生。見理湛然。見佛無滅。以佛化身。即是常身法身故。
  善男子我念念中入此三昧(至)一切無量殊勝之事。
  亦是證前不涅槃義。舉現見故。
  △二問答境界。
  善財白言此三昧者(至)諸菩薩眾悉亦如是。
  △四謙己推勝。
  善男子我唯得此菩薩(至)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長者雖知三世不滅。未能一念而知及能所平等。
  △五指示後友。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山(至)修菩薩道即說頌曰。
  以大悲菩薩眾尊重故。偏加於頌。
  海上有山多聖賢(至)彼當示汝大方便。
  言海上有山者。大悲隨順。入生死海。而住涅槃山故。即南印度之南。
  △六戀德禮辭。
  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至)殷勤瞻仰辭退而去。
  △七觀自在菩薩。寄隨順一切眾生迴向善友。名觀自在者。三業歸向。必六通赴緣。攝利難思。名觀自在。由此能。徧隨順眾生。在補怛落迦山者。此云小白華樹。山多此樹。香氣遠聞。聞見必欣。是隨順義。又觀自在者。或云觀世音。梵云婆盧枳底。此云觀也。濕伐羅此云自在。若云攝伐多。此云音也。然梵本中自有二種不同。故譯者隨異。而法華經觀音品云。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即觀世音也。若具三業攝化。即觀自在。故彼中初語業稱名。除七災。二身業禮拜。滿二願。三意業存念。淨三毒。而今多念觀音者。以語業用多故。又人多稱故。今取義圓。故云自在。然觀則能觀。通一切觀。世是所觀。通一切世。若云音者。亦通所觀。即所救一切機也。若云自在。乃屬菩薩能化之用。文中但有五段。闕第六禮辭。初依教趣求。
  爾時善財童子一心思惟(至)處處求覓此大菩薩。
  △二見敬諮問。先見有三。初見勝依正。
  見其西面。
  西方主殺。顯悲救故。又令歸向本所事故。
  巖谷之中泉流縈映(至)令其攝受一切眾生。
  △二彰見之益。
  善財見已歡喜踊躍合掌諦觀目不暫瞬。
  以得勝念。熏自心故。
  作如是念善知識者則是如來。
  引至究竟。同於佛故。
  善知識者一切法雲(至)便即往詣大菩薩所。
  △三友垂讚攝。
  爾時觀自在菩薩(至)安住如來智慧光明。
  大悲深厚。隨順受故。
  △二敬問。
  爾時善財童子頂禮觀自在(至)善能教誨願為我說。
  △三稱讚授法二。初讚。
  菩薩告言善哉善哉(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二授三。初標名。
  善男子我已成就菩薩大悲行解脫門。
  △二總顯體相。
  善男子我以此菩薩(至)一切眾生相續不斷。
  亦是釋名。平等教化即是大悲。以同體悲。故云平等。相續不斷。即是行門。又門即普門。普門示現。曲濟無遺故。
  △三廣顯業用二。初約普門。以顯業用二。初總明。
  善男子我住此大悲行門常在一切諸如來所。
  以上同如來妙覺真心故。
  普現一切眾生之前。
  下與眾生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