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坐降伏眾魔及外道故。
  △四結勸。
  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正覺坐。
  △四臥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臥。
  放捨身心。合法體故。十事各同臥之一義。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寂靜臥身心憺怕故。
  加行調身心。
  禪定臥如理修行故。
  習修。
  三昧臥心身柔輭故。
  得定前三。顯定後七。定益亦兼餘善。
  梵天臥不惱自他故。
  獨己臥。
  善業臥於後不悔故。
  離尸伏故。
  正信臥不可傾動故。
  離依倚。
  正道臥善友開覺故。
  思明相故。互警覺故。
  妙願臥善巧迴向故。
  右脇臥。
  一切事畢臥所作成辦故捨諸功用臥一切慣習故。
  △四結勸。
  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至)悉能開悟一切眾生。
  △五所住處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所住處。
  知有棲止之處所故。前明能住。此辨所住。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以大慈為所住處(至)得授記莂故。
  △四結勸。
  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至)無上無礙所住處。
  △六所行處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所行處。
  前辨能行。此辨所行。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以正念為所行處滿足念處故。
  初四自行上一依四念。阿難四問。佛令依住。今辨依行。餘可思準。
  以諸趣為所行處正覺法趣故(至)而不斷菩薩行故。
  △四結勸。
  是為十若諸菩薩(至)則得如來無上大智慧所行處。
  △六有五十一門。答上因圓果滿。若剋實而論。成如來力。下四門方明果滿。前皆因圓。以八相前五猶屬因故。為明八相皆示現故。通入果中即分為二。初三十二門。明因圓究竟。即等覺位。後一十九門。明現果圓滿行。即妙覺位。前中分三。初一十四門。明因行體性二。初四門起行方便三。初二門意業觀察二。初觀察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觀察。
  解方便故。達通塞故。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知諸業觀察微細悉見故(至)了達無根故。
  上三觀所化。次四觀能化法。
  知諸法觀察不壞法界故。
  理法。
  見佛法觀察勤修佛眼故。
  果法。
  得智慧觀察如理說法故。
  教法。
  無生忍觀察決了佛法故。
  行法後三觀位。
  不退地觀察滅一切煩惱超出三界二乘地故。
  超劣。
  灌頂地觀察於一切佛法自在不動故。
  得位。
  善覺智三昧觀察於一切十方施作佛事故。
  同果用。
  △四結勸。
  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至)如來無上大觀察智。
  △二普觀察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普觀察。
  審慮周徧故。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普觀一切諸來求者(至)令除疑惑破有見故。
  前六以六度治六蔽眾生。後四雙明二利之行。
  普觀一切平等善友順其教命住佛法故。
  順人。
  普觀一切所聞之法疾得證見最上義故。
  證法。
  普觀一切無邊眾生常不捨離大悲力故。
  下化。
  普觀一切諸佛之法速得成就一切智故。
  上成。
  △四結勸。
  是為十若諸菩薩(至)則得如來無上大智慧普觀察。
  △二身業自在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奮迅。
  謂實德內充。威德外溢。如師子王奮迅威勢。更有異釋。如法界品辨。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牛王奮迅映蔽一切(至)摧伏眾魔及外道故。
  前五寄喻。
  勇健奮迅能於生死(至)咸令受益心歡喜故。
  此四約法。上皆自分。後一勝進。
  如來奮迅一切智智(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四結。
  是為十若諸菩薩(至)於一切法無上自在奮迅。
  △三語業宣暢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師子吼。
  既勇健無畏。則能決定宣唱。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唱言我當必定成正等覺(至)是大悲大師子吼。
  次句令物度苦脫集。安道證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