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實雙行。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莊嚴道。
  即彼地中樂無作行。對治十種方便智。及雙行果。發起勝行中。以權實交飾。故曰莊嚴。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三。初五自行無染。
  佛子菩薩摩訶薩不離欲界(至)是為第五莊嚴道。
  △二隨有攝化四。初無染而化。
  已到一切世間彼岸(至)是為第六莊嚴道。
  △二處正入邪。
  安住正道正智正見(至)是為第七莊嚴道。
  △三持犯權實。
  常善護持如來淨戒(至)是為第八莊嚴道。
  △四人法權實。
  不由他教得無礙辯(至)是為第九莊嚴道。
  △三總顯因果權實三。初因圓示缺。
  善根具足諸行究竟(至)於一切國土示現受生。
  示現受生。是因未滿故。
  △二同界境界而不捨因。因有十句。
  與三世諸佛同一境界而不廢菩薩行。
  行通二利。
  不捨菩薩法。
  法即教法。
  不懈菩薩業。
  業謂利他。
  不離菩薩道。
  道謂正智。
  不施菩薩儀。
  儀謂制聽。
  不斷菩薩取。
  取即願求。
  不息菩薩巧方便。
  巧謂權變。上皆所作。
  不絕菩薩所作事。
  事總語因體。
  不厭菩薩生成用。
  用即因成大用。
  不止菩薩住持力。
  力即長用不絕。
  △三徵釋。
  何以故菩薩欲疾證阿耨多羅(至)是為第十莊嚴道。
  △四勸。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至)亦不捨菩薩道。
  △二明念念進趣行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足。
  即彼障對治中。修行無量種。及雙行分中菩提分差別等。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持戒足殊勝大願(至)一切菩提分法不退轉故。
  上二約行。一戒。二進。
  神通足隨眾生欲(至)不離一佛剎往一切佛剎故。
  此二約通。一總。二別。
  深心足願求一切殊勝法故(至)一切所作咸究竟故。
  此二約心。一願。二誓。
  隨順足不違一切尊者教故(至)佛所說法不疲懈故。
  此二約法。一順。二持。
  法雨足為眾演法無怯弱故(至)一切諸惡悉遠離故。
  後二約德。一演。二伏。
  △四結勸。
  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至)悉能徧至一切世界。
  △三明取授自在行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手。
  即雙行分中能作大義。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深信手於佛所說一向忍可究竟受持故。
  上一約取。謂念念修習一切佛法。向佛智故。餘九約授。於中前五明四攝。
  布施手有來求者隨其所欲(至)舒展右掌相迎引故。
  上布施。下愛語。
  供養諸佛手集眾福德(至)悉斷一切眾生疑故。
  此二句皆利行攝。
  令超三界手授與眾生拔出欲泥故。
  即同事共一手作。而拔出故。後四即四家。
  置於彼岸手暴流中救溺眾生故。
  苦情淨故。
  不悋正法手所有妙法悉以開示故。
  示諸諦故。
  善用眾論手以智慧藥滅身心病故。
  般若力故。
  恒持智寶手開法光明破煩惱闇故。
  捨煩惱故。
  △四結勸。
  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至)普覆十方一切世界。
  △八有三門。明第八地中行。以內證無生故。皆約內事。明內德圓滿。即分為三。初腹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腹。
  明含容清淨德。即彼集地分中。無住道清淨等。故及淨忍分中。得無生故。亦是得勝行分中。離一切貪等故。世人之腹。多含穢惡。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離諂曲腹心清淨故(至)清淨心腹離諸惡故。
  上六明惡無不離。
  觀察飲食腹念如實法(至)出離道腹善成熟深心故。
  此三明善無不積若能如是凡即佛腹。
  遠離一切邊見垢腹令一切眾生得入佛腹故。
  後一亦惡無不離。
  △四結勸。
  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至)悉能容受一切眾生。
  △二藏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藏。
  前總舉其腹。今別明五藏。由得勝行。諸佛勸起一。念出生。含攝成熟。無量德故。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不斷佛種是菩薩藏(至)令其得入不退法輪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