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道。
  八正思惟。順一切智。
  所謂行正見道(至)入九次第定是菩薩道。
  九次第定。皆寂用雙行。
  所謂離欲恚害而以一切語業說法無礙。
  初禪離欲恚害。而逆化眾生。亦用欲等言說。故云一切語業。
  滅除覺觀而以一切知覺觀教化眾生。
  二禪雖無覺觀。不壞淨覺。以為說因。
  捨離喜愛而見一切佛心大歡喜。
  三禪離喜。而生法喜。
  離世間樂而隨順出世菩薩道樂。
  四禪離樂。而受解脫道樂。
  從此不動入無色定而亦不捨欲色受生。
  明四無色定。但總相顯勝。
  雖住滅一切想受定而亦不息菩薩行故。
  即滅盡定。此定雖盡。滅諸不恒行心心所法。及滅恒行染汙一分。而以厭患想。受為先故。名滅想受。定由非麤想。猶有細想。是捨受故。今實教明。即受等性滅。故不息菩薩行。是以七地云能念念入亦念念起等。餘如三地及七地中辨。
  學佛十力是菩薩道(至)而不捨離諸菩薩行。
  六徧一切下。是一切至處道智。八是天眼。九是宿命。今三世悉知。況乎宿命。餘如初會中辨。
  △四結勸。
  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至)如來無上巧方便道。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八十九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九十(入第五十七經下半)

    清涼山沙門 澄觀 述
    晉水沙門 (淨源) 錄疏注經
  △五有二門。明五地中行。初門明勝慢對治行。後門明後二分中行。今初分二。初總標四門。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無量道(至)無量莊嚴道。
  以此四門同顯道義。義皆無量。類例相從。故總標之。約義須分故。後二屬後。
  △二別明初門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無量道。
  謂十平等心。及隨如道行。皆是菩薩正道所游路故。以觸境皆如。道無不在。況虗空等十。一一無量。道豈有涯。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
  十中初四各一無量。後四即佛界無量。
  虗空無量故菩薩道亦無量。
  虗空無量。亦橫亦豎。
  法界無邊故菩薩道亦無量。
  法界非橫非豎。虗空法界約無分量。餘八廣多無量。兼無分量。
  眾生界無盡故(至)劫數不可盡故菩薩道亦無量。
  劫數即豎論無量。餘七橫論無量。
  一切眾生語言法無量故菩薩道亦無量。
  語言亦屬眾生。亦是調伏界無量。
  如來身無量故菩薩道亦無量(至)菩薩道亦無量。
  △四結。
  是為十。
  △二無量助道法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無量助道。
  即不住道行勝。及彼果勝中行。以智契如是謂正道。萬行資緣皆為助道。此二合行名不住道。今以圓融之修無不契如。並為正道。皆互相資。並為助道。故舉虗空等十。不異前章。然正道不隨事轉。同稱無量。助道隨事。故隨所等事。名無邊無盡等。
  △二釋。
  所謂如虗空界無量(至)積集助道亦如是無有量。
  △三結勸。
  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量智慧。
  △第六有一門。明六地中行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無量修道。
  般若現前。為真修故。無去來等。即十平等等故。前四即勝慢對治中行。攝十平等。後六即彼果勝中行。不住道行。勝十種觀。緣彼已廣故。此略不明。四中前三約法。後一約喻。法中彼從別義。開成前八。今總明之。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不來不去修身語意業無動作故。
  不起心。
  不增不減修如本性故。
  稱本性。
  非有非無修無自性故。
  遣修相亦可配三性三無性。如理思之。
  如幻如夢如影如響(至)修離一切執著故。
  舉七喻。通顯無著後六果勝中行。
  空無相無願無作修明見三界而集福德不休息故。
  雖證三空。而集福德。
  不可說無言說離言說修遠離施設安立法故。
  不著教法。不可說者。理圓言徧。言不能詮故。無言說者。性無言故。離言說者。忘言方會故。
  不壞法界修智慧現知一切法故。
  不壞事法界。
  不壞真如實際修普入真如實際虗空際故。
  不壞真理。
  廣大智慧修諸有所作力無盡故。
  總明權實之智。故力無盡。上皆自分修。
  住如來十力四無所畏(至)現見一切法無疑惑故。
  即勝進修。
  △四結勸。
  是為十若諸菩薩(至)則得如來一切智無上善巧修。
  △七有三門。明七地中行。初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