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第十如海智。
  △四結。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至)三菩提如海智。
  由此因海得入果海。
  △五勸。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無上大智慧海。
  △大文第四。有二十九門。答二十九句迴向位中行。若并無礙總句。有三十門。古德分三。初十一門。明迴向位中行體堅固。次一十二門。明行用自在。後七門明行德圓備。今亦隨次配十迴向。於中初有四門。明初迴向。二三迴向各有二門。四五六七各唯一門。第八迴向即十無礙。九有三門。十有四門。至文當知。今初四門。明救護眾生離眾生相迴向位中之行。即分為四。初明迴向善根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阿耨多羅(至)有十種如寶住。
  所住善根可貴圓滿故。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初供事多佛。
  佛子菩薩摩訶薩悉能往詣(至)是為第一如寶住。
  △二聞法受持。
  於不思議諸如來所(至)是為第二如寶住。
  △三自在受生。
  於此剎歿餘處現生(至)是為第三如寶住。
  △四說本末法。
  知從一法出一切法而能各各分別演說。
  先從本起末。如無量義。從一法生。其一法者。所謂無相。
  以一切法種種義究竟皆是一義故。
  後攝末歸本。釋成上義。
  是為第四如寶住。
  △五知斷自在。
  知厭離煩惱知止息煩惱。
  資粮道厭息。
  知防護煩惱。
  加行道防護。
  知除斷煩惱。
  無間道斷。除而不取。
  修菩薩行不證實際究竟到於實際彼岸。
  解脫道證入。為異二乘。留惑不斷。方能究竟斷證故。
  方便善巧善學所學(至)皆得成滿身不疲倦。
  云何不證。方便巧學無邊佛法。滿昔弘願故。如箭射空筈拄故。
  是為第五如寶住。
  △六悲智雙行。
  知一切眾生心所分別(至)是為第六如寶住。
  七知性相無礙。
  知一切法皆同一性(至)是為第七如寶住。
  △八無得之得。
  菩薩摩訶薩求佛不可得(至)是為第八如寶住。
  △九觀空滿願。
  菩薩摩訶薩知善巧說法(至)是為第九如寶住。
  △十受行無厭。
  菩薩摩訶薩於不思議(至)不驚不怖不迷不惑。
  上正顯。下釋成。
  知如來智不思議故(至)是為第十如寶住。
  △四結勸。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至)則得諸佛無上大智慧寶。
  △二大願救護四。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發十種如金剛大乘誓願心。
  雖迴向皆願。此在初故。謂於當作事及現作行。皆無齊限。要心堅固。窮其際故。
  △二徵。
  何等為十。
  △二釋十。初法門無盡誓願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至)是為第一如金剛大乘誓願心。
  △二眾生無邊誓願度。
  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至)第二如金剛大乘誓願心。
  △三嚴剎。
  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至)第三如金剛大乘誓願心。
  △四迴向。
  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至)第四如金剛大乘誓願心。
  △五供佛。
  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至)第五如金剛大乘誓願心。
  上三願成佛果。上五皆約當成。並橫論無畔。次二約其現作。皆豎深無際。
  △六見聞無著。
  佛子菩薩摩訶薩(至)是為第六如金剛大乘誓願心。
  △七安忍不亂。
  佛子菩薩摩訶薩或被眾生(至)或挑其目或級其頭。
  斬首為級。
  如是一切皆能忍受(至)第七如金剛大乘誓願心。
  上二誓斷煩惱。後三亦當成。
  △八徧於時處。修行二利。
  佛子菩薩摩訶薩(至)是為第八如金剛大乘誓願心。
  △九以心要成無際大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至)是為第九如金剛大乘誓願心。
  △十即寂起用三。初悟寂。
  佛子菩薩摩訶薩知佛不可得(至)涅槃住實際住。
  △二起用。
  而亦不捨一切大願(至)不捨莊嚴世界。
  △三釋成。於中文有三重徵釋。初一番。
  何以故菩薩摩訶薩(至)於諸眾生心不捨離。
  意云。所以即寂而用者。由以本願智不捨悲故。
  △二次番。
  何以故一切諸法皆無所有(至)於諸法性分明照了。
  所以智不捨悲者。智亦為物故。
  △三後番二。初徵。
  何以故。
  徵意云。何以要此雙行。
  △二釋有二義。初諸佛皆爾。
  一切諸佛安住寂滅(至)我今云何而捨大悲。
  △二我先願勝。
  又我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