障礙智慧觀察。
  前問但言觀察者。說智慧言。十句準思。
  △四結。
  是為十。
  △五勸。
  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如來無上大智慧觀察。
  △二說法智五。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說法。
  由能內觀。故能外說。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說一切法皆從緣起說一切法皆悉如幻。
  上二說俗。下八說真。
  說一切法無有乖諍。
  無二可諍。
  說一切法無有邊際。
  體德兼廣。
  說一切法無所依止。
  相深遠。
  說一切法猶如金剛。
  體堅利。
  說一切法皆悉如如。
  如如不動。
  說一切法皆悉寂靜。
  體絕百非。
  說一切法皆悉出離。
  在纏不染。
  說一切法皆住一義本性成就。
  體相一味。
  △四結。
  是為十。
  △五勸。
  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能善巧說一切法。
  △三離障智五。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清淨。
  此離障智。晉名無垢。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深心清淨斷疑清淨(至)一切善根清淨。
  雖同清淨。所淨不同。十中與七淨。有開合不同。在文易了。七淨如五地初辨。
  △四結。
  是為十。
  △五勸。
  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一切如來無上清淨法。
  △四審決智印五。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印。
  以清淨智。決定印可一切法故。故晉本中。名為智印。後所結益。亦是智印。亦猶三法印等。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初於安受苦境忍智不動。
  所謂菩薩摩訶薩知苦苦壞苦行苦(至)是為第一印。
  △二他不饒益忍行決定。
  菩薩摩訶薩見有眾生愚癡狂亂(至)是為第二印。
  △三諦察法忍。
  菩薩摩訶薩聞說與一切智相應(至)是為第三印。
  於深佛法。信忍決定。
  △四決定成佛。度脫眾生。
  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我發深心(至)是為第四印。
  △五決定知佛智無邊。
  菩薩摩訶薩知如來智無有邊際(至)是為第五印。
  △六決欲佛果不退。
  菩薩摩訶薩於阿耨多羅(至)是為第六印。
  △七決不顧身命。以親人法。
  菩薩摩訶薩行菩薩行不顧身命(至)是為第七印。
  △八決度已入大乘法者。
  菩薩摩訶薩若見善男子善女人(至)是為第八印。
  △九決平等度。
  菩薩摩訶薩令一切眾生得平等心(至)是為第九印。
  △十決同佛體因圓果滿。
  菩薩摩訶薩與三世諸佛同一善根(至)是為第十印。
  △四結。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印。
  △五勸。
  菩薩以此速成阿耨(至)具足如來一切法無上智印。
  △五照徹智五。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智光照。
  由印定故。照徹無礙。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知定當成阿耨(至)滿足一切諸波羅蜜智光照。
  △四結。
  是為十。
  △五勸。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無上智光照。
  △六無等智五。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至)聲聞獨覺悉無與等。
  由前照徹故。不偏住著。雙住事理。名無與等。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菩薩摩訶薩雖觀實際(至)是為第十無等住。
  皆權實雙行。或即寂之用。即用之寂等。並顯可知。
  △四結。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無等住。
  △五勸。
  若諸菩薩安住其中(至)一切佛法無等住。
  此下入第五十五經。
  △七無劣智五。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發十種無下劣心。
  上既望下無等。今亦望上無劣。於十勝事。皆決作故。名無下劣。所以晉經亦無怯弱。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十句五對。初降魔制外對。
  佛子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念(至)是為第二無下劣心。
  △二喜他自滿對。
  又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至)是為第四無下劣心。
  △三積福成智對。
  又作是念我當積集一切福(至)是為第六無下劣心。
  △四下化上成對。
  又作是念我當以無上教化(至)是為第八無下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