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智明。
  △四結數。
  是為十。
  △五勸修。
  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如來無上大善巧智明。
  △二明離智障解脫五。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解脫。
  脫二障故。梵云毗木底。此云解脫。與前不同。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煩惱解脫邪見解脫。
  此二煩惱障。
  諸取解脫。
  業障。取增為業故。
  蘊處界解脫。
  報障。上四脫凡三障。下六脫智障。
  超二乘解脫。
  此一揀劣。
  無生法忍解脫(至)悉能了知一切三世解脫。
  餘皆顯勝。
  △四結。
  是為十。
  △五勸。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至)教化成熟一切眾生。
  △七有二門。明無著位中行。初門明游處縱情。後門明棲止適悅。皆通二利。權實方便而無所著。今初五。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園林。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生死是菩薩園林(至)盡虗空一切世界故。
  △四結。
  是為十。
  △五勸。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至)無上離憂惱大安樂行。
  △二棲止適悅五。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宮殿。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菩提心是菩薩宮殿(至)作一切法王自在事故。
  四梵住者。即四無量亦色因故。故度世云。修四梵行慈悲喜捨。餘九可知。
  △四結。
  是為十。
  △五勸。
  若諸菩薩安住其中(至)於一世間神力自在。
  △八有二門。明難得位中行。初門內心願樂。願即行體五。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所樂。
  既處宮殿。則情欣勝樂故。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樂正念心不散亂故(至)摧滅一切異道法。
  △四結。
  是為十。
  △五勸。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如來無上法樂。
  △三外德莊嚴五。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莊嚴。
  具以眾德莊嚴願故。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力莊嚴不可壞故(至)求一切智無退轉故。
  △四結。
  是為十。
  △五勸。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一切無上法莊嚴。
  △九有二門。明善法位中行。初門明外緣不動。後門明內心不捨。又此明心堅。後明深入。皆是力義。今初分五。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發十種不動心。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於一切所有悉皆能捨(至)亦無退轉不動心。
  十中二及第九。是思擇力。餘皆修習力。第八句。中有十。一信。
  成就有根信。
  生佛果故。
  無濁信。
  不雜不信濁故。
  清淨信。
  淨無煩惱故。
  極清淨信。
  無細念故。
  離垢信。
  離所知垢故。
  明徹信。
  徹事源故。
  恭敬供養一切佛信。
  向果位故。
  不退轉信。
  自分堅故。
  不可盡信。
  德無盡故。
  無能壞信。
  緣下動故。
  大歡喜踊躍信。
  證真如故。
  不動心成就出生一切智(至)信受不謗不動心。
  △四結。
  是為十。
  △五勸。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無上一切智不動心。
  △二內心不捨五。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不捨深大心。
  由不動故。能窮理事。理深事廣。故云深大。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不捨成滿一切佛(至)集一切諸佛法深大心。
  △四結。
  是為十。
  △五勸。
  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能不捨一切佛法。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八十六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八十七(入第五十九經下半)

    清涼山沙門 澄觀 述
    晉水沙門 (淨源) 錄疏注經
  △十有九門。明真實位中行。初觀察智五。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智慧觀察。
  亦由不捨深大。故能觀察。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善巧分別說一切法(至)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