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如眾生身。謂童子身等。雖能一切身入。而不必一時。今此隨入一類。皆徧一切。如海初來一切皆水等。
  △四結。
  是為十。
  △五勸。
  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如來無上大智徧入法。
  △三有二門。明引生功德禪。初門明作用無礙。故稱解脫五。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解脫門。
  即不思議解脫。梵云毗木叉。此云勝解脫。謂殊勝作用。亦由依禪。成八解脫。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一身周徧一切世界(至)游戲神通解脫門。
  △四結。
  是為十。
  △五勸。
  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如來無上解脫門。
  △二於境無壅。故曰神通五。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神通。
  如依四禪。引六通用。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憶念宿命方便智通(至)無有障礙方便智通。
  此十若以六攝。前四可知。次五神境。
  隨眾生心現不思議(至)不可說變化身方便智通。
  後一漏盡。成菩提故。
  隨不思議眾生心(至)三藐三菩提方便智通。
  約位不同。與十通小異。
  △四結。
  是為十。
  △五勸。
  若諸菩薩安住其中(至)種種示現令其修學。
  △六有二門。明善現位中行。初門正明行體五。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明。
  正顯行體。即是般若。故曰智明。然皆權實無礙之智。故稱善巧。非如十度。唯約根本。但約增微。分成五行。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二。前七單約一智。分三。初三約所化。
  所謂知一切眾生業報(至)皆如金剛善巧智明。
  先事。次理。後即事歸理。
  △次三約能化。
  能以無量微妙音聲(至)或不受生善巧智明。
  亦初約事。次句約理。後即事歸理。
  △三離能所想。會歸般若。
  捨離一切想受境界善巧智明。
  念想觀除。不受境界。為入理善巧故。
  △二後有三句。辨雙行三。初明無說之說無成之成善巧智明。
  知一切法非相非無相(至)於無量劫分別演說。
  謂雙非照寂。離於言道。而能差別。照事有說。非相遣相。非無遣無。一性遣多。無性遣有。即性相俱寂。
  住於法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巧智明。
  無成之成。法界之體。實無所成。照斯法界。即說成佛。
  △二明無生起生智明。文三。初正明無緣之緣。兼顯無化之化。於中二。初明無緣。
  菩薩摩訶薩知一切眾生(至)了達受生不可得故。
  謂眾生真心。稱理不可得故。若無於緣。即無所化。
  △二明真心隨緣。不壞緣起。則亦有所化。於中二。初知所化。文有三節。初有八句。別知緣相。
  而知因。
  謂無明等。
  知緣。
  緣謂業行。
  知事。
  即識名色等。
  知境界。
  即觸受塵境。
  知行。
  即現在受取有。
  知生。
  即生支。
  知滅。
  即老死。
  知言說。
  總是隨俗緣生。不離三世故。
  △二有十二句六對。通知染淨迷悟。
  知迷惑知離迷惑(至)知生死知涅槃。
  迷理則倒惑雜染。悟皆反此。
  知可得知不可得知執著知無執著。
  隨俗則俱可得。第一義中二俱叵得。得非得約理。著非著約智。
  △三明知心行。
  知住知動。
  住謂本性。動謂客塵。
  知去知還。
  隨客塵則去而莫歸。見本性則還源反本。
  知起知不起。
  有還有去。皆是起心。還住兩亡。寂然不起。
  知失壞知出離。
  起則諸善失壞。不起則出離蓋纏。
  知成熟。
  觸境寂知。是為成熟。上通物我。後知根機。唯約自說。
  知諸根知調伏。
  根謂六根。不為境牽。即是調伏。
  △二結雙行。
  隨其所應種種教化未曾忘失菩薩所行。
  謂智隨曲化。不失無行。
  △二徵釋。
  何以故菩薩但為利益眾生(至)不違一切世間所作。
  所以爾者。為物發心故。
  △三結名。
  是多緣起善巧智明。
  △三平等教化智明三。初明實不礙權。
  菩薩摩訶薩於佛無著(至)其心廣大等法界故。
  △二明權不礙實。
  知種種說法知眾生數(至)不可傾動當成正覺。
  △三結名。
  於生死海平等濟渡一切眾生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