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無分別是分別。
  迷於正智無分別。即成妄想分別。
  分別是無分別。
  悟妄分別。即正智無分別。
  非有是有。
  了如非有。真有如如。
  有是非有。
  若執有如。則非如有。
  無作是作。
  智若無作。是作正智。
  作是無作。
  若有所作。非作正智。
  非說是說。
  知名非說。是真說名。
  說是非說。
  謂名有說。非是說名。
  不可思議。
  △二約三事。融而不融。
  知心與菩提等知菩提與心等心及菩提與眾生等。
  九中初融三事。即心佛眾生皆無差別。如覺林偈。
  亦不生心顛倒想顛倒見顛倒。
  顯離融相。名為不融。
  不可思議。
  △三權實。即而不即三句。初明盡而不盡。
  於念念中入滅盡定(至)亦不盡有漏善根。
  此約時斷。以明體用。
  △二無而不無。
  雖知一切法無漏而知漏盡亦知漏滅。
  此將法性對斷。以明體用。二句雖殊。俱是權實雙行。
  △三即而不即二。初正明。
  雖知佛法即世間法(至)不於世間法中分別佛法。
  △二釋成上義。
  一切諸法悉入法界無所入故。
  悉入法界。故說相即。無所入故。不應世中分別佛法等。謂以當法自虗。故名相即。非世間中有法可得。下重釋云。
  知一切法皆無二。
  不得二中互求。
  無變易故。
  亦非世法。作彼佛法。思之。
  是為第十不可思議。
  △四結。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不可思議。
  △五勸。
  若諸菩薩安住其中(至)諸佛無上不思議法。
  △五有六門。明無癡亂中行。於中有三。初二門即無癡之行。次二門明無亂之行。後二門雙明二門引生功德。雖癡亂有通。今從別說。又此三段即是三禪。初即饒益有情禪。二即正法樂住禪。三即引生功德禪。今初分二。初門不愚巧密之言五。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巧密語。
  前既明內行。今辨外言彼行。文云。以正念故。善解世間一切言說。能持出世諸法言說等。皆言密語者。汎明有五。一說深密法故。如出現品名如來密藏等。二一言說一切法故。上云如來於一語言中等。亦如仙陀四實九義瞿聲等。三近而不聞。如身子在座。遠而無隔。如目連尋聲等。四言近意遠。如說三乘為究竟等。言遠意近。如說寒時得火。名涅槃等。亦名隱實說權。五以異言說異法。如覺不堅為堅固等。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於一切佛經中巧密語。
  初一具五。以是總故。一切教故。
  於一切受生處巧密語(至)現成等正覺巧密語。
  此二含二意。謂示而謂實故。即第四意。此二皆是深密之法。即第一意。
  於一切眾生業報巧密語(至)同一成就巧密語。
  餘通前二。或並兼五。可以意得。
  △四結。
  是為十。
  △五勸。
  若諸菩薩安住其中則得如來無上善巧微密語。
  △二不愚善巧之智。文五。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巧分別智。
  外言既密。內智又巧。故於利生。無有癡闇。故彼文云。菩薩於善知識所。聽聞正法。所謂甚深法等。文義多同。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入一切剎巧分別智(至)入一切佛法巧分別智。
  △四結。
  是為十。
  △五勸。
  若諸菩薩安住其中(至)無上善巧分別諸法智。
  △二正法樂住禪。即無亂行。二門皆是定體。初門明入三昧顯處等不同五。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入三昧。
  彼文云。善入一切諸禪定門。此中明十。皆通一切。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
  通辨緣斯十境入定不同。別則十門緣境各異。
  於一切世界入三昧(至)住一切劫入三。
  上五一重之事。下五涉入圓融。
  從三昧起現不思議身(至)無有休息入三昧。
  九十皆即一而多。故彼行云。一念中得無數三昧。但從多分。對前後說。判為定體。非無其用。
  △四結。
  是為十。
  △五勸。
  若諸菩薩安住其中(至)諸佛無上善巧三昧法。
  △二明徧入。則解類皆徧五。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徧入。
  亦猶小乘說十徧處。即令三昧漸更增廣。
  △二徵。
  何等為十。
  △三釋。
  所謂眾生徧入(至)一切如來種種供養徧入。
  前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