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涅槃以出二礙。名方便淨。為真涅槃。大悲應物。亦此流故。故名為本。以是本故。但了真如。即了涅槃。
  △二指理同事。
  如真如涅槃如來涅槃亦如是(至)如來涅槃亦如是。
  皆云如者。如即同義。能同涅槃。通真及應。所同如等。即自性涅槃。故上句皆有涅槃之稱。真應無本。應非不生。何出現之為妙。故以本該末以體顯用。令皆圓寂。為大涅槃。所以列十名者。欲明究竟妙道。窮理盡性。無不同故。德無盡故。後之五句加際字者。窮真於無真。為真如際等故。
  △三釋顯同相。
  何以故。
  向言亦如是者。云何如耶。
  涅槃無生無出故若法無生無出則無有滅。
  釋云。如真如等。不生滅故。何以不生。以但了因所顯非生因所生故。既無有生。亦非出障。始既無生。則永常不滅。是知玄道存於妙悟。在於即真。即真則生滅齊觀。齊觀則彼此莫二。所以真如與我同根。法性與我一體。真既不滅。應滅寧真。是知涅槃名滅者。斯乃在於無滅者矣。
  △二德用圓備。謂如來身色相圓備。常現大機眾生前故。文二。初標舉。
  佛子如來不為菩薩(至)亦不為彼示現其事。
  約人顯實。云不為菩薩。明說永滅。是為二乘。迹盡雙樹。並為凡小。據此亦名揀異灰斷。
  △二徵釋二。初正徵釋。
  何以故。
  釋有二義。
  為欲令見一切如來常住其前。
  一令稱實見受用身。即同法身。常住其前。涅槃經云涅槃不空者。謂有善色。常樂我淨故。因滅無常。獲此常故。
  於一念中見過去未來(至)色相圓滿皆如現在。
  二令見三際。應用之身亦即是常。是故經云。皆如現在。涅槃經云。吾今此身即是常身。法身下開栴檀座。佛塔見三世佛。無涅槃者。楞伽經亦云。有佛涅槃。無有涅槃佛。
  亦不起二不二想。
  遠離能覺所覺故。謂既知幽靈不竭。妙色湛然。三際大均。何生滅之動靜。故不起二也。亦復不取此一常。故無不二也。
  △二重徵釋。
  何以故。
  徵意云。菩薩何以能不起相。
  菩薩摩訶薩永離一切諸想著故。
  釋云。菩薩由了法空。本無相著故。既無心於動靜。終不謂佛。常與非常。
  △三出沒常湛。
  佛子諸佛如來為令眾生(至)隨眾生心示現涅槃。
  謂涅槃無為。而無所不為。無不為故。能建大事。不礙出沒。以無為故。住淨法界。體常湛然。不礙出沒。顯迹為生。即是有餘。息迹為滅。即是無餘。故有餘無餘其為應物之假號耳。體性常湛。故存不為有。亡不為無。是知寂然不動。未甞無為。應迹無方。未甞有為。豈可隨於見聞以滯殊應之迹。
  △四虧盈不遷二。初喻。
  佛子譬如日出普照世間(至)但由器壞非日有咎。
  △二合。
  佛子如來智日亦復如是(至)若心濁器破則不得見。
  然法身無像。故無器而不形。聖智無心。故無感而不應。像非我有。自彼器之虧盈。心非我生。豈普現之前後。故梁攝論第十頌云。眾生罪不見。如月於破器。徧滿諸世間。由法光如日。是以經言。非日咎也。持戒器破定水。無依菩提。器破智水。寧止無信清珠。心水渾濁。何由見佛也。然此文中。雖明現身即是三德涅槃之中。所流大用亦涅槃攝。若爾寧殊出現之身。出現則以法身為門。而論真應。非無般若解脫二德。智慧日身無不照故。永離戲論。即解脫故。醫王之喻即示滅故。此有般若。寧異菩提。若分相說菩提。但是能證之智。唯是修生涅槃。乃是所證之理。唯約修顯。故涅槃經說。菩提必從生因。所生涅槃必從了因所顯。若攝相說。菩提乃是即理之智。涅槃乃是即智之理。即智之理。不礙摩訶般若。即理之智。不礙寂滅菩提。智性本有。亦是性淨。涅槃修顯。亦是方便淨也。隨一為門。則皆收盡。即大涅槃真菩提也。今以涅槃收之。非唯菩提。及身前後諸門。皆從三德所流。能建大事。
  △五示滅妙存。
  佛子若有眾生應以涅槃(至)無生無歿無有滅度。
  為物示滅。即體無滅。
  △六隨緣起盡三。初喻。
  佛子譬如火大於一切世間(至)火皆滅耶答言不也。
  △二合。
  佛子如來應生等覺(至)諸佛如來悉皆滅度。
  以機喻薪。涅槃喻火。眾生善根未全成熟。隨可熟者。示成正覺。而成熟之。如為火事。若有眾生所應度者。皆已度竟。則現涅槃。寂無所為。如火息滅。故法華云。佛此夜滅度。如薪盡火滅。然現滅現生。皆是涅槃廣大業用。故攝論第十。詺涅槃如火。既起滅在緣。則益不可盈。損不可虧云云。自彼非佛然也。
  △三結。
  佛子菩薩摩訶薩(至)如來應正等覺大般涅槃。
  △七存亡互現。
  復次佛子譬如幻師(至)皆隱滅耶答言不也。
  前喻唯約見滅見成。此喻但約常見不見。
  △次合。
  佛子如來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