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如來心第八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九劫風持壞喻。文三。初喻。
  復次佛子譬如風災(至)十方世界無不壞盡。
  喻佛巧令留惑智。非但能斷。亦復能留。
  △二合。
  如來應正等覺亦復如是(至)安住如來究竟之位。
  謂佛有斯巧。授與根未熟未具萬行菩薩。令留潤生之惑。由此留惑。惑方至盡。得一切智。不同二乘不為菩提心期速出。廣明留惑潤生。具如別障。
  △三結。
  佛子是為如來心第九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十塵含經卷喻。文四。初法。
  復次佛子如來智慧(至)而不具有如來智慧。
  喻於佛性通平等智。所以得知佛智徧者。無一眾生不有本覺。與一切佛體無殊故。上言潛流。則似佛智徧他眾生。今顯眾生各各自有。故云徧耳。此有三意。一明無一眾生不有佛性。則知無性者非眾生數。謂草木等。此釋已過五性之見。二者眾生在纏之因。已具出纏之果。故云具有如來智慧。非但有性後方當成。亦非理先智後。是知涅槃對昔方便。且說有性。後學尚謂談有藏無。況聞眾生等有果智。誰當信者。三彼眾生因中果智。即他佛。之果智。以圓教宗。自他因果無二體故。不爾。此說眾。生有果。何名說佛智耶。斯則玄又玄矣。非華嚴宗。無有斯理。
  △次釋疑。謂有疑云。涅槃又云。佛性者名為智慧。有智慧時則無煩惱。今有佛智。那作眾生。故釋疑中。先順答前義。
  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
  謂倒故不證。豈得言無。如壯士迷於額珠。豈是膚中無寶。
  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
  後反以理成。謂若先無。離倒寧有。既離倒現。明本不無。如貧得珠。非今授與。是以涅槃恐不修行。故云若言定有。則為執著。恐不信有。故云若言定無。則為妄語。乍可執著。不可妄語。自然智者。自覺聖智也。無礙智者。始本無二。絕二礙也。
  △二喻二。初明大經潛塵。以喻上文妄纏佛智。
  佛子譬如有大經卷。
  大經卷者。佛智無涯。性德圓滿。
  量等三千大千世界(至)一一書寫其量悉等。
  書寫一一各稱境者。智如理故。
  此大經卷雖復量等大千世界而全住在一微塵中。
  潛一塵者。略有三義。一妄覆真故。二小含大故。三一具多故。
  如一微塵一切微塵皆亦如是。
  一切塵者。無一眾生不具佛智故。
  △二明出經益物。喻上離妄佛智現前。
  時有一人智慧明達(至)一切微塵應知悉然。
  △三合二。初合大經潛塵。
  佛子如來智慧亦復如是(至)普能利益一切眾生。
  合上書寫多事。
  具足在於眾生身中(至)不知不覺不得利益。
  眾生身及妄想。俱合上塵。
  △二合出經益物。
  爾時如來以無障礙(至)利益安樂一切眾生。
  如來合上一人。智眼合上天眼。是知不信眾生等有佛智。智眼未開。復何可怪。如來藏經說九種喻。喻如來藏。謂如青蓮華在泥水中。未出泥水。人無貴者。又如貧女而懷聖胎。如大價寶垢衣所纏。如摩尼珠落在深廁。如真金像弊衣所覆。如菴羅樹。華實未成亦如稻米在糠糩中。如金在鑛。如像在模。皆是塵中有佛身義。與此大同。
  △三結。
  佛子是為如來心第十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三總結勸知。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至)知如來應正等覺心。
  上十喻。初總明無依為依。二能出生。三能潛徧。四模具四智。五豎具四智。六體廣包含。七用無終竟。八智無不盡。九巧能攝持。十處處具足。前九直語佛智。後一乃融自他。此十圓融。略顯佛智之相。寄顯如來之心。未盡佛心一毫。故應更以無量無礙。是故知也。
  △二偈頌。二十二偈分二。初兩句頌約法總顯。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明此義而說頌言。
  欲知諸佛心當觀佛智慧。
  明託心所。以知心王。
  △二餘頌頌上喻。文三。初一頌半頌於初喻。
  佛智無依處如空無所依(至)佛智無依止。
  △次十六頌。頌次八喻。每喻二偈。
  聲聞與獨覺及諸佛解脫(至)令住如來地。
  △三有四偈。頌第十喻。
  如有大經卷量等三千界(至)饒益諸菩薩。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八十二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八十三(入第五十二經)

    清涼山沙門 澄觀 述
    晉水沙門 (淨源) 錄疏注經
  △五明出現境界。正顯分齊之境。兼辨所緣之境。依初義者。前約智以顯心。今此正明智用分齊。依後義者。前明能知。今辨所緣。由所緣無邊故。顯分齊難思。分齊難思故。方窮所緣之境。二義相成。函蓋相稱。文中有三。長行分三。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云何知如來應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