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便修彼因。以取彼國。故有眾生之類。即菩薩佛國。次顯受用果。
  令於其中一切眾生。
  謂先成器界。後起眾生。依之而住。如俱舍婆沙等辨。
  各隨所宜而得受用。
  謂水族眾生。得水受用等。又人天羅剎。宮殿無礙。菩薩眾生。淨穢同居。
  △四性相結成。
  佛子如是等無量因緣乃成三千大千世界。
  結前生後。
  法性如是。
  正結此句為總。此法性言。通於性相。餘句別顯性空。亦遮其妄計。
  無有生者。
  謂非冥性。微塵等生。
  無有作者。
  亦非自在。梵王等作。
  無有知者。
  亦無神我。而為能知。上三顯能作空。
  無有成者。
  顯所作空。
  然彼世界而得成就。
  雖能所俱空。不礙相有。故云而得成就。如是無礙。方為法性如是之義。
  △二法合。
  如來出現亦復如是(至)成就如來無漏善根力故。
  前三是因圓。後一二利果滿。因圓果滿。佛出現故。一品之內。多以依報喻正報者。非唯義類於似。實則外由內變故。令外器全似於內。是以上云。皆由菩薩善根所起。眾生共業之所生等。華藏品中。已略開顯。
  如來如是成等正覺法性如是無生無作而得成就。
  略不合第三。顯彼所因。以次下二喻自別合故。
  △三結。
  佛子是為如來應正等覺(至)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二洪霔大千喻。
  復次佛子譬如三千大千(至)唯除大千界將欲成時。
  此之雲雨。即前喻中興雲降雨。正喻如來出現法門。廣大難知。周十方故。上喻。
  △下合。
  佛子如來應正等覺(至)唯除諸大菩薩心相續力。
  心相續力者。若約信受如來大法。但是圓機。堅種相續。能受深者。若約具受。則八地已上由得無盡陀羅尼力。方能受持。乃至十地方受如來雲雨說法。是以文言除大菩薩。由初義故。但揀二乘。
  △後結。
  佛子是為如來應正等覺(至)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三雲雨無從喻。
  復次佛子譬如眾生(至)來無所從去無所至。
  上喻。
  △下合。
  如來應正等覺亦復如是(至)亦無所從來無所至去。
  菩薩善根。如生共業。感彼出現。法雲法雨。機感而現。非是先有。一方一所從彼而來。機謝而去。亦非歸生舊所。故體無生滅。
  △後結。
  佛子是為如來應正等覺(至)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四大雨難知喻。喻深果行。非心境故。
  復次佛子譬如大雲(至)乃至一滴無不明了。
  上喻。
  △下合。
  佛子如來應正等覺(至)若欲思量心必狂亂。
  古人釋云。教廣行大。因深果遠。故非預二乘。亦不乖理。
  唯除一切世間主菩薩(至)入眾生心無不明了。
  但是大機。即世間主。無能所行。即能知之。
  △後結。
  佛子是為如來應正等覺(至)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五大雨成敗喻。況佛滅惑。成福智德三。初喻。
  復次佛子譬如大雲(至)名為能滅能滅火災。
  即壞界之時。
  有大雲雨名為能起(至)名為能止能止大水。
  即以水止水。
  有大雲雨名為能成(至)分別三千大千世界。
  △二合。
  佛子如來出現亦復如是(至)能起一切眾生善根。
  上二滅惑成福。
  有大法雨名為能止(至)能成一切智慧法寶。
  此二滅障成智。即是止觀雙運。
  有大法雨名為分別分別一切眾生心樂。
  後一權智照機。若無第二。則同二乘無三。同外道無四。增無明無五。非種智此即分上總中法雨令差。
  △三結。
  佛子是為如來應正等覺(至)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六一雨隨別喻。
  復次佛子譬如大雲雨一味水隨其所雨無量差別。
  喻佛一味隨諸根器。合前差別。上喻。
  △下合。
  如來出現亦復如是(至)隨宜說法無量差別。
  △後結。
  佛子是為如來應正等覺(至)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七勝處。先成喻。文二。初正明。
  復次佛子譬如三千大千(至)及餘眾生諸所住處。
  喻佛勝緣。先濟之德。
  △下合。
  佛子如來出現亦復如是(至)有為善根諸行智慧。
  △二牒以釋疑。
  佛子譬如大雲雨一味水(至)隨眾生器而有差別。
  前中先成。由於業力。此中法異。由於機殊。不乖第六一味之言。
  △後結。
  佛子是為如來應正等覺(至)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八事別由因喻。喻佛成辨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