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尚。今言法起。與生勇義同。即常啼之友也。菩薩眷屬。十倍今經。或前譯之誤。
  △七支提山。
  東南方有處名支提山(至)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支提山者。此云生淨信之所。有舍利者為塔。無舍利曰支提。或山形似塔。或彼有支提。故以為名。昔云既指清涼為東北。則東南影響吳越。然吳越靈山雖眾。取其形似者。天台之南。赤城山也。直聳雲際。赩若霞起。巖樹相映。分成數重。其間有白道猷之遺蹤。或即當之矣。然劒川有三學。山中有歡喜王菩薩。屢持燈而出。名雖不同。而天竺望之。即是東南。亦有見其持寶冠者。則密示其名也。希後賢以審之。
  △八光明山。
  西南方有處名光明山(至)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光明山。昔云應。是與補怛洛迦山相連。以晉譯觀音住山為光明。今文非觀音住處。而云光明。故言連也。
  △九香風山。
  西北方有處名香風山(至)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香風山。疑是香山西畔。
  △十莊嚴窟。
  大海之中復有住處(至)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對上第六海中。故云復有。晉本云。二名功德莊嚴窟。
  △後十二處城邑雜居。初毗舍離。
  毗舍離南有一住處(至)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毗舍離者。即毗耶離。此云廣嚴城。亦曰廣博。即是中印度淨名所居之城。言南者。按西域記第七云。此城南十四五里有塔。是七百賢聖重結集處。更南八九十里。有僧伽藍。其側有過去四佛座。及經行遺迹之處。應是其所。晉本第二。更有一處。名巴連弗邑。有處名金燈僧伽藍。昔云具言波吒補怛囉。此云黃華子。即黃華女之子。創居此處。亦中天摩伽陀國。具如西域記第八。今經闕此一處。
  △二摩度羅城。
  摩度羅城有一住處(至)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云摩度羅者。亦曰摩偷羅。此云孔雀。亦云密蓋。並是古世因事為名。亦中印度言滿足窟者。彼國有舍利弗等塔及文殊師利塔。於王城西五六里。有山寺。是烏波毱多所造寺。北有巖中。間有石窟。是毱多度人安籌之所。具如西域記第四說。安籌雖是後事。多是安聖窟中。
  △三俱珍那。
  俱珍那城有一住處(至)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俱珍那者。具云俱陳那耶。俱珍姓也。此云大盆那耶法律也。謂池形如大盆。往昔有仙。於側修法。律後人以此為姓。因為城名。
  △四清淨彼岸。
  清淨彼岸城有一住處(至)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清淨彼岸城。是南印度。目真此云解脫。即龍之名。隣陀云處。即龍所居處。
  △五摩蘭陀國。
  摩蘭陀國有一住處(至)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摩蘭陀國。未詳所在。晉經無國。但云風地。謂有風孔處。即龍所居。
  △六甘菩遮國。
  甘菩遮國有一住處(至)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甘菩遮國。正云紺蒲。即是果名。其果赤白圓滿。乍似此方林檎。而復三約橫文。此國多端正女人。頸似紺蒲。三約文成以女名。國出生慈者。大集經中但名慈窟。
  △七震旦國。
  震旦國有一住處(至)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震旦國。即此大唐。亦云真丹。或云支那。皆梵音。楚夏此云多思惟。以情慮多端故。前為成八方故。清涼直云東北。今在諸國之類故舉國。名那羅延者。此云堅固。昔云即青州界有東牢山。現有古佛聖迹。此應是也。然牢山乃是登州。亦青州分野。其山靈迹亦多。然今之到此山者。在蔚州界。靈迹顯著。不減清涼時人稱謂普賢所居。往往有覩。彼亦有五臺。南臺有窟。難究其底。時稱那羅延窟。或即是此。
  △八疏勒國。
  疏勒國有一住處(至)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疏勒國。具云佉路數怛勒。是彼國山名。因山立號或翻為惡性。因國人以立名。然牛頭山在今于闐國。此云地乳。佛滅百年方立此國。具如西域記。以集經之時未開。尚屬疏勒故耳。晉本但云邊國故。或指江表牛頭。今譯既明。定非此也。
  △九迦葉彌羅。
  迦葉彌羅國有一住處(至)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迦葉彌羅。晉譯為罽賓。此翻為阿誰入即末田地乞地之所。略如音義。廣出西域記第三。
  △十增長歡喜城。
  增長歡喜城有一住處(至)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增長歡喜城。古釋云即南印度。尊者窟者。即上座部所居之所。
  △十一菴浮棃摩。
  菴浮棃摩國有一住處(至)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菴浮棃摩。此云無垢。即是果名。此國豐而且勝。故以為名。在中印度境。
  △十二乾陀羅國。
  乾陀羅國有一住處(至)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乾陀羅國。此云持地。多得道果者。護持不為他國侵害故。或云香徧。徧國香草。先發生故。苫婆羅者。是香華樹名。與初品苫末羅。梵言輕重耳。徧窟側近。多生此故。相傳云。是佛留影之所。具如西域記及大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