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名更無別理。末後云。此又不可說不可說者。若類前具牒。便有四箇不可說字。故譯家云。此又二字替一不可說不可說。為譯之巧。
  △二偈頌。顯所數之德無盡。有一百二十偈。大分為二。初六偈明普賢德。廣說不可盡二。初四偈半明能數多。
  爾時世尊為心王菩薩而說頌言。
  不可言說不可說(至)一塵十萬不可說。
  積數自有十重。以顯無盡。是知上至不可說轉。尚約順機。據佛所知。實無盡故。言十重者。一初句積不可說至不可說。然此應積最後不可說不可說轉。而但積不可說者。有二義故。一取言易故。下偈多用故。二表言所不及之數故。次三句將上所積充滿一切不可說初句。標後二句釋。謂何者是一切不可說。釋云不可說劫中說不盡者。三半偈將上諸不可說一一是一剎皆碎為塵。四半偈即前一一塵有不可說剎。五有半偈。將前諸塵中剎一念。徧碎為塵。六有半偈。念念碎塵。復盡多劫。七有一句。明前所碎塵。復有多剎。八有一句。即此多剎。復碎為塵。九有半偈。以多筭數。經於多劫。數上諸塵。云如是數。十以上諸塵數劫。一塵有十萬箇不可說劫。如是重重無盡無盡。
  △二一偈半顯所數廣。
  爾劫稱讚一普賢(至)如是乃至徧法界。
  略舉三重。一將上諸劫。讚一普賢之德不盡。二況一塵中有多普賢。三況徧法界塵。皆有多矣。是知普賢德無盡故。若不以稱性之心思之。心惑狂亂。
  △二有一百一十四偈。明佛德深廣普賢窮究。即廣顯變化之相。文二。初明果德無礙因位善窮。二明果德深廣因能趣入。初中分二。初果法無礙二。初三偈依報自在。
  一毛端處所有剎(至)種種奇妙不可說。
  △二明依正融攝。即入自在。於中五。初依中現正。
  於彼一一毛端處(至)咸放光明不可說。
  △二有十一偈半。明正中現依。文二。初現蓮華光明。
  於彼一一光明中(至)不可言說不可說。
  △二有二偈半。現淨土之用。
  彼如須彌一妙寶(至)皆出光明不可說。
  △三有五偈。依中現正說法調伏。
  光中現佛不可說(至)調伏眾生不可說。
  △四有二偈。明現時常住。
  或復於一毛端處(至)復現於化不可說。
  △五有九偈半。明自在調生。
  彼佛法身不可說(至)於中差別不可說。
  △第二明因位善窮。文分為二。初有半偈。結前生後。
  菩薩悉能分別說諸明筭者莫能辨。
  △二正顯因德。於中有十。初八偈明帝網身土是起行處。
  一毛端處大小剎(至)入已所作不可說。
  又前文明其展徧。此明包容。文影略耳。言毛孔悉能受諸剎等者。稱法性之一毛。故受多剎而無外。不壞相之多剎。安徧語者之一毛。內外緣起。非即離故。
  △二三業勤勇行。
  意根明了不可說(至)了達一切不可說。
  △三有四偈半。明應器攝生行。
  一切眾生不可說(至)利益一切諸世間。
  △四有五偈半。明游方供佛行。
  普現其身不可說(至)恭敬諸佛不可說。
  △五有十一偈半。明廣修十度行。
  修行於施不可說(至)念念恒住不可說。
  △六有二偈半。游剎自在行。
  諸佛剎海不可說(至)雜染世界不可說。
  △七有四偈。明調伏眾生行。
  了知眾生不可說(至)令眾生淨不可說。
  △八有七偈半。三業深淨行。
  一一毛孔不可說(至)演說讚歎不可說。
  △九有八偈半。願智自在行。
  彼諸菩薩不可說(至)哀愍世間不可說。
  △十有一偈。結德無盡。
  不可言說一切劫(至)不可說德不可盡。
  △二明果德深廣因能趣入。文二。初果三。初六偈總歎佛德。
  不可言說諸如來(至)歎佛功德無能盡。
  △二有三偈。別明依報。
  一微塵中能悉有(至)剎海分布不可說。
  此中所明蓮華世界賢首如來即是。次品最後世界賢勝如來勝者為首。其義可知。
  △三有三偈。別明正報。
  一一剎中有如來(至)獲深智藏不可說。
  △三明因德趣入。於中二。初有六偈半。明自分行。
  種種數量不可說(至)一一了知不可說。
  △二有三偈半。明勝進行。
  能於一時證菩提(至)菩薩一切皆明見。
  且從相顯。略申科判。然上諸德。德德圓融。無盡無盡。惟忘懷體之。

  ○壽量品第三十一

  △初來意者。夫玄鑒虗朗。出乎數域之表。豈有殊形萬狀脩短之壽哉。然應物隨機。寧無不形而無不壽。故上品彰其實德。此品以辨隨機。雖積少至多顯。時無不徧。即前多德之一。故粗廣之。亦為遠答壽量海故。所以來也。
  二釋名者。壽謂報命。量即分限。染淨土之報。壽隨機見之分限。以顯無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