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影忍。文有。
  △四別。初標。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如影忍。
  △二釋三。初法有十一對分三。初七對雙遮顯性。以成止行。如影無實故。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至)非是世間非出世間。
  △二二對雙照性相。以成觀行。如影雖虗。而能現故。
  非修菩薩行。
  性則非修。
  非捨於大願。
  相乃不捨。
  非實。
  真即俗故。非實。
  非不實。
  俗即真故。非不實。
  △三二對遮照無礙。成雙運自在行。
  雖常行一切佛法而能辦一切世間事。
  雙照真俗。即權實雙行。
  不隨世間流亦不住法流。
  雙遮真俗。即權實雙寂。遮照一時為雙運。互奪無礙為自在。以此結上二段。同斯無礙。為忍相之深玄。
  △二喻文具五法。初為所依本質。
  譬如日月男子女人舍宅山林河泉等物。
  若約影喻別喻。菩薩現身則日等。喻悲智願等。若約影喻通喻。一切法則日等喻因。其河泉二種雖通能現。且為所現。長河飛泉入鏡中故。
  △二明能現之處。
  於油於水於身於寶於明鏡等清淨物中。
  亦有通別。別喻機惑。及應現處。通喻於緣。謂無明等。然此文具攝論三喻。一以油水對上日月。為水月喻。喻於定地所引境界。以水有潤。滑澄清性故。鏡等影像。闕此潤等。喻非定地。二以於身對上日月。為光影喻。身映日等而有影故。弄影多端故。喻於諸識。三以寶鏡等對上男子等。為影像喻。喻定地果報。以鏡中影像。離於本質。別現鏡等之中故。喻於果與因處別。前映質之影。雖因日等。影乃隨身。不於日內而現。故喻諸識雖託境生。異自在我。非在於境上。所依能現二段是緣。
  △三明緣之所起。
  而現其影。
  亦有通別二果。可知。
  △四明有之非有。
  影與油等非一非異非離非合。
  攝義多門。於中一異合離。通顯影義。初一異約此影彼影。合離約影對於水等。次別顯影義。
  於川流中亦不漂度於池井內亦不沉沒。
  不通二影。如月映淮流。流水不將月去。光臨潭上。萬仞不見光沉。喻菩薩同世遷流。不漂生死。證真寂滅。不沉涅槃。後雙結有無。
  雖現其中無所染著。
  喻性相交徹。兼於鏡像。
  △五愚小取為有。
  然諸眾生知於此處有是影現亦知彼處無如是影。
  由以有無定為有無。不知即影。了不可取。故成執著。上明取有無。故為執著。
  遠物近物雖皆影現影不隨物而有近遠。
  舉影正義。顯上為執。不知此影。無遠近故。
  △二合二。初正合前文。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至)不作二解謂自他別。
  舉智境。合前本質。
  而於自國土於他國土。
  合前油等。
  各各差別一時普現。
  合前現影。
  △二轉以喻合非有之有。
  如種子中無有根芽莖節枝葉而能生起如是等事。
  上喻下合。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至)善巧方便通達無礙。
  有無無礙。名為方便等。
  △三結。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八如影忍。
  △四果三。初約法性身。
  菩薩摩訶薩成就此忍(至)同於世間堅實之相。
  得稱性之身。如影不往而至。不分而徧故。
  △二結成無礙。
  然此差別即非差別別與不別無所障礙。
  以無差是差之無差故。雖不往而徧。令物見殊差。是無差之差。故雖徧而不在彼此。
  △三顯此身因。
  此菩薩從於如來種性(至)無邊色相清淨之身。
  其無邊身。近局果中。亦通前法。
  △九如化忍四。初標。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如化忍。
  化者無而忽有故。
  △二釋三。初法二。初總標。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知一切世間皆悉如化。
  標法同喻。具能所知。既知一切世間。不但局於所化情類。略標世間應具出世。
  △二別顯二。初顯所知十句。初五染化。
  所謂。
  此五不出惑業苦三。前四是苦。即五蘊相。
  一切眾生意業化覺想所起故。
  一識。由想起。
  一切世間諸行化分別所起故。
  二行。因識生分別。是識故。
  一切苦樂顛倒化妄取所起故。
  三受。因想起想。取愛憎相故。
  一切世間不實法化言說所現故。
  四色亦行。生無記報色。如沫不實。名言熏習即是行故。
  一切煩惱分別化想念所起故。
  五即是惑。惑由想行。念即行故。業通二處。初句意業。此句分別。皆是業故。此中意等從緣無性。如化不實。本無今有。如化相現。故仁王經云。法本自無。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