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證一切令得圓滿。
  △三結名。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五如燄忍。
  △六如夢忍三。初徵。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如夢忍。
  △二釋三。初標法同喻。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知一切世間如夢。
  △二正舉喻相。
  譬如夢非世間非離世間(至)非染非淨而有示現。
  然開此夢義。亦有五法。一所依。謂寤心以喻本識。二所因。謂睡蓋以喻無明習氣。三所現。謂夢相差別以喻緣所起法。四此夢事非有而有。但心變故非現前法。五令夢者取以為實。初明俱非。喻法非有。後云而示現有。喻法而有。雙辨為俱句。五奪為雙非。然此四句皆由以是夢故。謂一以是夢故有夢事。現於夢者為有。二既言是夢。其性必虗。於無實處。而見實故。然語有則全攝無而為有。言無則全攝有而為無。以非二相故。非但相有性無而已思之。三以是夢故。必具二義。全有之無。與全無之有。二門峙立不相是故。非是半有半無。四既言是夢必是雙非。形奪俱融。二相盡故。然此俱非不違雙。是以若不奪無令盡無以為無。若不奪有令盡無以為有。是故存亡不礙。俱泯自在。方為如夢自在法門。是故經云。世間恒如夢。智不得有無此之謂也。
  △三合喻十句。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知一切世間悉同於夢。
  上句為總。下九句為別。別中初句近上總句。所以略無如夢二字。於九句中。前八辨夢。後一明覺。就前八中攝為四對。
  無有變異故如夢自性故。
  初二明常無常門。體虗無變。即是常義。自性無恒。是無常義。
  如夢執著故如夢性離故。
  此二辨真妄門。妄由著生。真由性離。
  如夢本性故如夢所現故。
  此二性相門。性本一如。相現多種。
  如夢無差別故如夢想分別故。
  後二明一異門。但是一心。一而無別。隨相分別。異異不同。又唯是一夢想現多種。上之四門。各雙存互奪。以為四句。思之可見。
  如夢覺時故。
  後一句明覺。即止觀門。謂要在覺時。方知是夢。正夢之時。不知是夢。純昏心故。設知是夢。亦未覺故。覺時了夢。知實無夢。然由於夢。方有覺故。所以須辨夢覺之時。若離於夢。夢覺斯絕。觀了上之多門。止不取於夢妄。如此方為了夢法門。
  △三結。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六如夢忍。
  △第七如響忍三。初徵。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如響忍。
  △二釋三。初忍行所因。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至)修學成就到於彼岸。
  由聞起觀。能成忍故。
  △二成忍之相二。初法二。初指法同喻。略顯其相。
  知一切音聲悉同於響。
  通知一切音聲如響。
  無來無去。
  明其體空。
  如是示現。
  彰其相有。
  △二了知佛聲如響。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觀如來聲。
  非獨。但喻世間聲故。
  不從內出。
  離機。無聲故非內。
  不從外出。
  離佛。無聲故非外。
  亦不從於內外而出。
  二法相依。故非內外。若言內外和合有者。便有二聲。內外相依。即顯無性。上明即有之無。下明即無之有。
  雖了此聲非內非外(至)善巧名句成就演說。
  牒非前三而能巧現。
  △二喻顯四。初喻。
  譬如谷響從緣所起。
  真舉從緣所起。明響無性。無性之相。已見法中。然有五法。一空谷。二有聲。此二是緣。三聲擊空谷。便有響應。此明所起。四有而非真。此彰無性。五愚小。謂有亦有。有無等義。如上準之。然此一喻。通喻三法。一喻上一切聲。則谷喻喉顙。聲喻風氣。二喻上如來聲。則谷喻如來。聲喻緣惑。三喻一切法。今經略無。晉本具有。大品十喻。亦響喻一切。則谷喻如來藏。聲喻無明習氣。
  △二合。
  而與法性無有相違令諸眾生隨類各解。
  但合佛聲。以從近故。然初至令諸眾生。隨類各解。言含法喻。謂約法則如來之聲。不違法性而能隨類。合於上文能巧示現。約喻則不違本聲事法之性。隨其呼人類別各解。
  而得修學。
  △三轉以喻顯。
  如帝釋夫人阿脩羅女(至)亦不心念令如是出。
  此有二意。一則喻上佛聲一音隨類。二則喻下菩薩無心方能普演。
  △四重合。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至)於無邊世界中恒轉法輪。
  △三忍成之益二。初隨機徧說。
  此菩薩善能觀察一切眾生(至)令隨所宜聞法各異。
  △二權實雙行。
  雖知聲無起而普現音聲(至)悉以智慧而能了達。
  以同於響性相無礙故。是則由聞如響之教。了如響之聲。發如響之音。演如響之法也。
  △三結。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七如響忍。
  △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