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生諸。淨化二義倣此可悉。
  △二五淨化。
  復有清淨調伏化無分別所現故。
  一方便調生。依真智故。
  於三世不轉化無生平等故。
  二湛然真智。由理成故。故上文云。智入三世。了法平等。
  菩薩願力化廣大修行故。
  三願。由行滿。
  如來大悲化方便示現故。
  四慈悲。復依方便立故。
  轉法輪方便化智慧無畏辯才所說故。
  五具無畏辯。能轉法故。
  △二別顯能知。
  菩薩如是了知世間出世間化。
  結前生後。世間結前染。出世結前淨。亦結餘所不盡。謂乃至一法過於涅槃。亦如化故。或說涅槃不如化者。大品云。為新發意菩薩。恐其驚怖。分別生滅。方如化故。了知之言。即是生後。
  次正顯能知。上言了知。知有六義。
  現證知。
  若事若理。非比度故。
  廣大知。
  旁無遺故。
  無邊知。
  契中道故。
  如事知。
  稱俗境故。
  自在知。
  真俗無礙故。
  真實知。
  歸一實諦故。
  非虗妄見所能傾動隨世所行亦不失壞。
  結上六知。處真道而不傾。行非道而不壞。
  △二喻。
  譬如化。
  應開四義。一能化者。以喻因緣。二化現事。喻所起果。三現用而無實。四愚小。謂真故。十喻傳云。猶如化事。雖空無實。能令眾生憂苦瞋恚喜樂。癡惑諸法亦爾。云何無實。如彼化人無生老死苦樂。異餘人故。有四十句。初句標。次三十七句一向雙非。以顯無實。
  不從心起不從心法起(至)非生死非涅槃。
  後二句義通二種。
  非有非無有。
  一亦是雙非。謂無有亦無故。二雙融性相。化不實故非有。現化事故非無。有對成四句。及一異等。準前思之。
  △二合二。初化行四。初起化用。
  菩薩如是善巧方便(至)了知世法分身化往。
  以同化相有故。然但云菩薩如是者。以上諸非。一一通法。故指上如是為善巧方便。
  △二明化智。
  不著世間不取自身(至)不住於法不離於法。
  以了化不實故。
  △三雙非顯中。
  以本願故不棄捨一眾生(至)雖無所有而滿足佛法。
  △四結示化旨。
  了法如化非有非無。
  △二化益。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安住(至)菩提之道利益眾生。
  △三結。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九如化忍。
  △四果二。初得利他業用之果。
  菩薩摩訶薩成就此忍(至)明照法性平等圓滿。
  △二得依自利。立勝名果。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至)不能為障名無礙者。
  △十如空忍四。初標。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如空忍。
  標云如空。如空所喻。通一切法。佛地論喻清淨法界。以雜差別相故。及中邊等論喻圓成實。但是此中一義。然其喻相。小異諸喻。諸喻開義。多分有五。雖然正取所成幻等以喻於法。而亦取緣等以顯無性。此中喻相。不間別法。直指於空。具含多義。以喻於法。又此諸喻若約能喻。五多喻中。多取似有。以破實有。化喻以不有之有破於似有。此喻以性相俱絕破於一切。又前六遣有會空。多依空立有少。此一遣有入空少。依空立有多。又上所喻。則通一切。此中能喻則具多義。所喻各隨別義。喻一類法。龍樹十喻。以四復次。釋如空義。一近無遠有。謂如虗空非可見法。以遠視故。眼光迴轉。則見縹色。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空無所有。以凡夫人遠無漏慧棄捨實相。則見彼我男女等物而實。此物竟無所有。二約性淨不染。三約無初中後。四約體實無物。及佛地論有十復次。上八地中。空有十義。皆是略明。然約別義。有此不同。若約同義。諸喻無別。故叡公云。十喻以喻空。空必待此喻。借言以會意。意盡無會處。若得出長羅。住此無所住。若能映斯照。萬象無來去。餘有無無礙等義。如前後說。
  △二釋二。初忍解之相二。初別明。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
  以空九義。喻九種法。隨義雖別。然其總意亦以緣成。無性故空然。九句各初標法同喻。後出所以。
  了一切法界猶如虗空以無相故。
  一標事法界如空。下出所以者。以無相故。謂從約無性。其相自虗。即事當體。是理法界故。此句為總。
  一切世界猶如虗空以無起故。
  二世界共業所起故。
  一切法猶如虗空以無二故。
  三軌儀教法。一味法界之所流故。及餘六句。並準初句。
  一切眾生行猶如虗空(至)猶如虗空無著無礙故。
  △三總結。
  菩薩如是以如虗空方便了一切法皆無所有。
  △二忍行成益三。初總明得如空三業業具。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虗空忍智(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