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
  時諸菩薩作是思惟。
  △二正顯問端。句雖五十。問但四十。以第二十句是說意故。此四十問。望第一會。有同有異。後二十句全同前二十句。大同小異。又復前後不同。初十句即前第三十海。前會即總說所觀深廣。此則別說如來依正。以前會中為總故。此會別顯信所依故。故前會皆致海言。此中但云剎等第二十句。前會名菩薩十海。此列住等行位。前通結會。總顯圓融行布因故。此約當分。欲顯差別因之相故。後二十句雖則全同。前總此別。又前即所信。今辨所成。欲顯所信所成體無異故。文句全同。若唯約義。亦可分三。謂初十句問佛德。應機無因。後用辯因所依果。次十句問菩薩行位。即果所成方大。二十句佛果勝德。顯因所成果。是則以佛為緣。而起於因熏。以此因而成於果。是此分之大意也。故論云。多聞還習。無不從此法身。流無不還。證此法身。即其義也。今取文義。俱便大分為二。初十句直爾疑問。後四十句引例請問。義不異前。然所依所成。文應互有。但是影略。不欲繁辭。故初會直爾興問即此中引例。此中引例即彼直問。又前但明一重所信。故合三十句果。今分為二。故間之以因。今初十句二。初總顯請意。
  若世尊見愍我等願隨所樂。
  △二別列所疑。
  開示佛剎佛住佛剎莊嚴(至)佛剎成就佛大菩提。
  十句依正間。問者正報應機。必依剎故。亦表依正無障礙故。五句依者。一剎類。二莊嚴。三清淨。四體性。五成就。上五即前二海廣。如四五二品。其佛住等五句即正報大用。一佛身。徧住諸剎。佛心常住大悲。二所具功德。及所證法性。三隨機說法。四作用威光。五修行得證。現成菩提。然此五即前會七海一即佛海。二即解脫海。三即演說海。四即變化海。五即名號及壽量海。波羅蜜海。其眾生海。但是所化。故略不舉。含諸海中。此之十句。下有言說。及現相答。至下當知。
  △二引例請問三。初十句標彼說意。明其有悲。
  如十方一切世界諸佛世尊為成就一切菩薩故。
  初句總謂。令諸菩薩行願成就故。餘九為別。
  令如來種性不斷故。
  一上繼佛種。
  救護一切眾生故。
  二云何繼以救眾生故。
  令諸眾生永離一切煩惱故。
  三云何救令離惑故。
  了知一切諸行故。
  四如何救知彼根行故。
  演說一切諸法故。
  五以何救說法藥故。
  淨除一切雜染故。
  六成何益一除集諦染。
  永斷一切疑網故。
  二決道諦疑。
  拔除一切希望故。
  三拔苦希望。
  滅壞一切愛著處故。
  四證證滅愛處。又成菩薩行。具悲智也。具此悲智。何所為耶。令佛種不斷。佛種不斷。有何相耶。謂成三德。救護眾生。成就恩德。永斷煩惱。成於斷德。了知諸行。成於智德。諸行有三。一心行。二所行行。三所了行。謂一切行無常無相。即所了也。云何救護演說諸法。云何永斷淨諸雜染。永斷煩惱。種現雙亡。除諸雜染。謂唯現惑云何成智。謂永斷疑網。智成何益。斷諸希望。惑除何益。滅諸愛著。一切著者。著有著空。著行著果。不著諸法。正智現前。悲救眾生。佛種不斷。是菩薩修行之要。亦諸佛之本意也。所陳諸問。一一皆有斯益。又釋一切菩薩是所成就。云何成就不斷佛種。即自成就。救護眾生。成就於他。云何救護。謂離二障。永斷煩惱。無煩惱障。了知一切。無所知障。以何方便。能斷二障。謂說諸法。此煩惱障。其相云何。謂愛與見。除諸雜染。絕愛煩惱。永斷疑網。絕見煩惱。此所知障。其相云何。謂於境不了。有所希望。法執未忘。一切生著。今相無不了。何所希望。達法性空。當何所著。二障既寂。二智現前。成菩提涅槃。謂不斷佛種。是則菩薩眾行成就矣。
  △二有三十句。舉彼所說。顯其有智二。初十句問因。
  說諸菩薩十住十行(至)十願十定十通十頂。
  文有九句。昔云欠第九十忍一句。又以十信自不成位。是住方便。攝在住中。故不別問。故仁王經教化品云。伏忍聖胎三十人。十住十行十迴向。故知信住不分也。有四義故。信不入位。一進退不定故。二雜修十心。無定階降故。三未隨法界。修廣大行故。四未得法身。顯佛種性故。由斯不開十信。則成此會。及第三會俱答十住問也。十行第四會答。十迴向第五會答。十藏第四會中答。以藏有二義。一收攝義。謂收攝諸行。以用迴向故。答在迴向之前。二出生義。以出世地上證智故。問居迴向之後。十地第六會答。十願初地中答。十定十通第七會答。各有本品。十頂一種。答文不顯。古有多釋。一云。準梵網經說。十忍後有心地法門。即此十頂。理亦可通。但彼經說處。乃有十。初無菩提場會。但云方坐千光王座。及妙光堂說十世界海。其二三四與此三四五會。處法全同。他化十地次第亦同。而化樂天說十禪定。初禪說十金剛心。二禪說十願。三禪說十忍。四禪摩醯首羅宮說我本源蓮華藏世界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