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已甚。肯其說。然此僧好與三十拄杖。何故。葢為不曾有本參中事。返於淨無瑕纇處。添一重翳膜。遂誤台座。直至于今。剔撥不下。所以語某曰。我被遮一件事。礙在胸中。久矣。以某見之。何礙之有。但不合當初於豁然現前時。一認認著。如今於泯然無知處。一忘忘却。是致明闇交爭。是非交奪。朕兆未彰以前消息。截作兩段。不得自由自在。殊不知森羅萬象。明闇色空。煩惱菩提。智慧解脫。通貫是箇大圓覺海。欲覔一絲毫根蒂。了不可得。既不可得。則當知教中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既無住。則當會見見之時。見猶離見。見不能及。見既不及。則當思豁然現前之時。此即敲門瓦子。實非堂奧中物。急須颺下。果能颺下。亦不必起颺下之見。若起此見。其病愈增。但只隨機應變。任性逍遙。或寄觀聽於金石絲竹。或全用舍於禮樂詩書。至於升降揖讓。遊泳推敲。莫不盡從此大圓覺中流出。更無絲毫外來之物。然後佛也心也。見也息也。邪與正也。真與妄也。不待區別。曉然判於明鏡中矣。

  荊溪吳都運書

  竊觀。聖人之道。與如來之道。同一道也。未甞二也。聖人之道。則率性。如來之道。則見性。見性則可以明心。可以成佛。可以度眾生。率性。則可以正心。可以脩身。可以治國平天下。雖率與見異。而性則同也。非獨聖人與如來。同此一性。自曾子子思孟軻以降。至于近世伊洛晦菴水心篔[腮-田+匆]。及荊溪安撫都運侍郎。正脈綿綿。接踵而臻聖人之域。莫不同此性也。
  西天唐土三十五祖。與德山臨濟至于近代妙喜應菴。或下世間有作者而出。發揚佛祖不傳之秘。於言句之外。是亦同此性也。此性既同。則此道亦同。此道既同。則百家諸儒之書與五千大藏之文。同一舌也。是故聖人曰。吾道一以貫之。如來亦曰。十方世界中。惟有一乘法。然此一乘之法。與一貫之道。即此性。此性即此法。此法即此道。道也。法也。性也。名異體同。其為體也。天包無外。細入秋毫。迎之而不見。弃之而常在。天地依此而立。日月依此而明。聖人依此而設教。如來依此而示現。即儒所謂皇極。無極。大極。釋所謂。本地風光。本來面目。本生父母。是也。
  仰惟安撫都運荊溪侍郎當代道學宗主。清鎮臺藩。政傳中外。闢學校。明仁義。安巨室。寬小民。實謂盡此正心誠意之道。行且力矣。以一身。為金口木舌。化湖湘。為洙泗矣。獨釋氏之宗。索然墜地。猶未獲盡此心。為此道盟至耳。願於正三綱。修五常之暇。略移一瞬。以照釋氏之宗。則見聖人之道。與如來之道。同一揆矣。或謂釋氏之宗。多迂闊。多虗無。非迂濶也。非虗無也。蓋此本來面目。本地風光。與夫大極皇極。浩浩然。蕩蕩然。不可得而形容。不可得而擬議。故其立言也。多曠達。寓理也。多幽潛。即幽潛。以見其妙。杲如白晝之明。即曠達。以見其微端。如眉睫之近。其理之幽潛。言之曠達。莫不發越乎此心之中。未常隱也。故聖人曰。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如來亦曰。法法不隱藏。古今常獨露。但此義。雖至近至易。而非世間聰明利智之。所能達。是須脫去一切情塵解路。至胷中一寸之地。廓若太虗之廣。則此義。洞然明矣。而亦便知森羅萬象。昆蟲草木。即此義。喜怒哀樂。折旋俯仰。即此義。此義既明。則百家諸儒之書。五千大藏之教。未抵一箇之字。
  昔李翱相公。見藥山。以雲在青天水在瓶。明此義。無盡居士見兜率。於夜半。觸翻泉鉢。證此義。山谷道人見晦堂。聞桂香。符此義。無垢狀元見妙喜。聽蛙聲。契此義。與夫從上道學諸巨儒。莫不盡與釋氏游。而相與握手于至妙至玄之表。近世雖無大顛妙喜輩。可敬而尚之。
  惟台座揭日月之大明。懸古今之至鑑。燭於混元未判之先。則見聖人之道。與如來之道。同一揆也。明矣。
  荊溪吳都運書
  竊觀釋氏之道。以戒定慧三學為宗。戒則律以持心。定則靜以照心。慧則智以明心。有慧無定戒。則念念在放逸。徒爾事言說。而不能斷輪迴脫生死。有定無戒慧。則念念在虗寂。徒爾滯頑空。而不能唱大教導羣生。有戒無定慧。則念念在執捉。徒爾拘法度。而不能一是非。齊物我。然而慧即定。定即戒。戒能生定。定即生慧。慧也定也戒也。祖乎一心。心本不有。戒定慧復從何得。然則不有而有。廣若太虗。盡大千沙界。艸木叢林。鳥獸人畜。與夫八萬四千塵勞。總即此心。心不生即戒。心不動即定。心不昧即慧。戒定慧即此心之本具。初不待習而後得也。有時不有。細如毫末。應一切真如般若。菩提解脫。與夫八萬四千行願。總非此心。心非戒而自止。心非定而自息。心非慧而自通。戒定慧與此心。俱無形相。雖時時而習之。無所得也。於無所得處。無所不得。則得本無得。無得之得。是為真得。其為得也。寬廓非外。寂寥非內。瞻之在前。忽焉在後。不可取。不取捨。不可名。不可狀。此即從上百千佛祖。以器傳器。以鏡照鏡。一段奇特因緣。謂之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也。是故達磨大師。自西天竺國而來。始見梁朝武帝。問聖義諦中。以何為第一。達磨奏云。廓然無聖。又問對朕者誰。奏云不識。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