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埋沒矣。自心埋沒。則萬事無主。唯見可欲者。即欣然而欲得。見不可欲者。則刺然而弗快。心光既蔽。羣暗雲生矣。
  我聞善用其心者。五逆十惡。皆菩提之康莊也。而不善用其心者。三學六度。皆般若之仇讐也。由是觀之。青山白雲。未必為幽閒。紫陌紅塵。未必為喧擾。顧其人遇之如何耳。故曰。我自調心。非干汝事。
  公孫大娘之舞劍也。不知劍之舞我手也。我手之舞劍也。劍兮手兮。相忘而相用。雖有聖智。莫可測識。況物我未忘者。安能知此乎。故曰。技無大小。能入神者。乃與造化同功也。由是觀之。大之天地。小之萬物。物物皆手。手手皆劍矣。敵何自而入焉。知此者。可與言觸事而真。體之即神與。
  道不在心。欲不在物。心生則道失。物棄欲自存。是以建心求道者傷。刳物制欲者狂。譬之自刎而求生。耽形而逃影。吾知穉子見之。必哀其傷。而笑其狂矣。今天下方將以傷狂為指南。道烏乎明。欲烏乎止。

  紫栢老人集卷之十
  紫栢老人集卷之十一

    明 憨山德清 閱

  解經
  心經說

  般若波羅蜜多。
  此言智慧到彼岸。非愚痴者所能到。般若有三種。如實相。觀照。文字。是也。實相般若。即人人本有的心。觀照般若。即心上光明。能悟達。則心光發朗。凡吐一言一句。長篇短什。足為萬古燈明。用除痴暗。故稱文字般若。
  心。
  此經大部之綱骨。如人一身。雖有五臟百骸。惟心為主。
  經。
  訓常。又訓路。常則天魔外道不能沮壞。路則凡聖皆所共由。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自在。即觀世音之別名。此菩薩既悟自心。以觀照之光。深破昏毒。不同二乘偏淺。故曰行深。夫昏毒。即五蘊。為萬苦根株。千殃之本。眾生未能空此。故縈纏苦厄。如蠶作繭。於百沸湯中。頭出頭沒。絲無斷日。菩薩既斷蘊絲。故得空色兩融。智悲並運。若事若理。譬庖丁解牛。無物迎刃。故稱自在。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鶖子。佛之弟子也。其慧辨超卓。識越等倫。然未悟大乘真空。尚醉枯寂。故如來呼其名而告之曰。我所謂照見五蘊空者。非是離蘊之空。即蘊之空也。汝莫錯了。五蘊。色受想行識是也。色則遠而言之。太虗天地山河草木。無分巨細。凡可見者。皆謂之色。近而言之。現前塊然血肉之軀是也。受謂無始以來。從生至死。眼見耳聞鼻臭舌嘗身觸意緣。皆吸前塵而生者。想謂受而籌量。善惡臧否。寵辱是非。行謂籌量無常。遷流不決。識謂籌量曉了。判然無惑。此五者。合而言之。實惟一念。分而言之。乃五用差別也。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滅。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如來慮鶖子。及一切眾生。餘疑未盡。復揭而示之曰。五蘊既空。心光獨露。浮雲淨盡。滿月當天。則生滅垢淨增減。皆紅爐點雪矣。故悟真空之後。豈但五蘊元空。即十二處。十八界。及十二因緣。苦集滅道。亦龜毛兔角也。雖然冰不自融。春回乃泮。霜不自釋。日出乃消。五蘊乃至十八界。十二因緣等法。冰也。霜也。觀照般若。如春如日。冰霜既化。所謂春之與日。何啻已陳芻狗。故曰。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嗟乎。此段無得之光。不特菩薩依之而無罣礙。諸佛亦依而得菩提。佛與菩薩光非有二。而優劣迢然者何哉。究光之始。實無優劣。以光極強照。照極生迷。故覺迷迷滅。靈覺極圓者。名之為佛。光雖圓悟。迷習漸除。覺路尚遙。名為菩薩。以本光言之。非惟眾生妄想。即成佛亦妄想耳。然未成佛者。若無妄想。悟入無門。故曰。一切眾生。由妄想而墮生死。亦由妄想而出生死。由妄想而墮生死者。凡夫也。凡夫不悟此身眾苦根株。此心攀緣賊媒。放之不放。游戲於六根六塵。如蒼蠅為唾所粘。濡滯腥沫。至死不悟。由妄想而出生死者。或逢知識明誨。或讀佛祖聖賢經書。始悟蠅為唾粘之咎。翻然悱憤。乃慕鵬舉青冥。若然則妄想之心。得非扶搖之風哉。故未證悟者。此片妄想。斷不可不堅不固。有等愚痴凡夫。錯解佛祖聖賢之旨。見說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及本來無一物。天理上著不得人欲等語。遂牢記胸中。逢人高談危論。以為已悟。如是之人。誠可哀憫。且汝現前日用之閒。七情六欲。三毒無明。如蛇如蝎。誰敢觸著。不幸而有觸之者。未有不遭螫囓。既自家毒氣。曾未消得纖毫。說甚大話。汝欲消此毒氣。須服清涼之藥始得。清涼藥。非龍肝鳳髓。非善見空青。即是上來所謂此片妄想。不可不堅不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