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甞聞老宿言。咸淳間。藏叟叔祖住玉几雙徑。行高一時。剛正不阿。志在扶宗。而時以善駢儷稱之。無乃未忘故習而為人所彊故爾。若指此以名家。重誣此老矣。其里人天和首座。得其為偃谿作茶湯二榜。甚祕惜之。以示予。予謂。駢儷雖非古。而魏晉唐宋之作者。猶自渾成。及文獘而至於鬥飣瑣碎。不足觀也矣。予又不可以不辯。

  題癡絕雪嵒二墨蹟

  開先一山和尚謂云。癡絕住山。以一篋付侍者。有求其語。令以紙投篋中。定鐘後。令侍者以篋進秉燭書之。隨紙多寡俱盡。日為常規。且曰。無孤其誠意。後雪嵒亦肆口而說。信筆而書。葢其見處親切。如所見而行。如所行而言。不自知其然而然。豈求其辯博哉。故學者亦遵其訓而力行之。孰若今之以贈言為藻飾清事也。廬山景南首座。得癡翁雪嵒三偈示予。讀之有恨生晚之歎。而一山翁亦化去矣。併書其語于後。以識吾所感云。

  題野菴無文帖

  吾鄉諸寺。率多徒居。往時諸老訓徒有法。或主巨剎。雖甚老歸。見其師必拱侍終日。凜然風度可畵也。如臞菴野菴孤雲西江東湖無文。一時名德輩出。何其盛哉。去今纔六十年。而鄉社寂寥。一日野菴後人定首座。以野菴無文黑蹟示予。猶可想見其家法。感歎良久。書而歸之。

  題天目禮禪師帖

  予甞過良渚。聞老宿言。天目禪師。退天童返錢唐。其受業諸孫。負行李歸故山淨相院。而禪師與良渚真寂寺淨高僧素厚。又喜近都城。遂留西丘終焉。時趙節齋官臨安。為主喪索行李。三分之。以其二令天童淨相各建塔。以一津送後事。叢林服其公。師歿距今七十載。其嫡孫東嶼和尚。唱道南北山。益大其宗。嶼翁之徒。子嘉得師良渚。時與淨相徒眾書。嘉喜而藏之。嘉杭人。遡師為曾大父。又與師同里。知慕其手澤。思振其道於無窮。視彼負行李而趨。以慕師之惡者不啻梟獍也。聞者。當知所戒。

  題佛智禪師語

  佛智晚居仰山。學者奔趨之。如百川赴海。延祐己未春。臨江普天涯侍香。時師示微疾。天涯求書上堂。師書于紙曰。雲門道箇普字。盡大地人不奈他何。殊不知雲門四稜塌地。當時若與震威一喝。待此老惡發。徐徐打箇問訊道。莫怪觸忤好。非圖救取此老。亦能振起雲門綱宗。其年秋師示寂。後天涯出示新淦之南禪。以其書示予。予謂宗師機用。如置毒以中人。其發有先後。龍樹於北齊文公相去數萬里。雲門於古塔主相隔百餘載。又安知後日無閱此語而如文與古者乎。

  題大慧禪師示廖等觀偈

  佛日祖。負剛直之氣。縱無礙之辯。發揮道玅。信筆而書。肆口而說。袞袞萬言不窮。蘇子瞻稱張方平謂。直行無前。有礙即止。放為江河。滙于沼沚者。似之矣。又胸次暴白。議論耿介。雖王公卿相。面折不阿。至患難瀕九死不少撓。此偈示廖等觀。謂其改官不得。依舊妄想不已。以直言激之。廖受之無難色。亦信道之篤者。視今人與士大夫交。而以軟語相媚悅者可愧矣。

  題水陸齋文後

  吾教之化。與世教理大同。而事有詳略之異耳。世之教止於人道。又特詳於中國。若四裔八極之外則略之。而佛言人道有四洲。此土為南贍部。若東勝身。西瞿尼。北鬱單。則世之書不論。況化通萬類乎。佛又言。能明真性常覺不昧者。為四聖。聖之中又有差等焉。覺道至玅而至圜者為佛。居大乘不著空有。無入而不自得者。為菩薩。樂空寂居二乘。以獨善其身。由因緣而悟者。為緣覺。由音聲而悟者。為聲聞。然皆以能覺而不退墮也。其下有六凡。曰天。曰人。曰阿修羅。曰地獄。曰鬼。曰畜生。以未明真性。隨善惡果報。互為升墜。故為凡也。梁武帝搜討藏典。創為水陸儀文。於四聖中復增四焉。以流通佛之教者為法寶。傳佛慧命而住世者為僧寶。有得道證果者。為諸仙眾。由菩薩退位示大權護法。為諸龍神。而目為上聖八位。於六凡中亦增二焉。謂六道。皆有君長僚吏以首之。而以六道外者終之。喻若人初死。其靈識冥漠。未入於六道曰中陰者。而目為下凡八位。其制以下凡之耽於福業。汩于情欲。淪于幽苦。若有所司而拘繫之者。乃設齋法。聚精會神。普召而告之。使其咸明自性。以超凡入聖。即世教之明德新民而止於至善。而吾所謂理大同者是也。特彼略而此詳耳。吾以備員官寺。思報  文皇在天之靈。聞饒之餘干藏山寺主僧普福有淨行。而習其儀。請具壇場闡事焉。潔齋肅嚴。神人和享。既竣事。或問。吾宗不立文字。為教外別傳。而有是哉。吾曰。此非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耶。諸祖以善巧方便。行棒行喝。乃至輥毬。擎杈。打地。作舞。與此無有少異。噫。所謂世教者猶同。而吾宗有不同乎。謹書于齋文後。

  題佛智禪師示眾語

  先師於提唱。未嘗搆思。陞堂小參。侍僧錄以呈。稍久即忘矣。嘗謂古德開示。只要得處穩當。據所見而說。使人開發自性。超脫生死耳。非如世俗文字。尚詞藻較工拙也。長沙報恩越山長老。出示延祐戊午在仰山時示眾語。豈為人所彊而書之。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