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三十餘年。幻出種種莊嚴。皆自心力。誦圓覺梵行二經。亦二十餘年。精持淨行。皆從宿習般若中。今禮匡山。請授大戒。拈香請說圓覺大義。老人因示之曰。佛說三界上下法。唯是一心作。所謂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是故為佛弟子。若達唯心法門。則一切染淨因果。皆即現前。念念轉變。故曰。心淨則佛土淨。直如仰山因緣。向皆危石巉嵒。荒榛茂草。今一旦幻此道場。如從天至。皆從最初一念。堅固信心。故致如斯廣大佛事。由是觀之。則西方淨土。又豈從心外得耶。老人今為禪人。特授梵網金剛寶戒。此戒名為毗盧遮那心地法門。經云。若授佛戒。即入諸佛位。是知一念信心。即開佛知見。一切佛土。應念現前。故諸佛淨土。皆從金剛心地建立。禪人果能了知此法門。從此向前。日用頭頭。一切運為。明明了知。皆從自心流出。則法法皆為淨土真因。更能將一聲阿彌陀佛。念念不忘。心心不昧。念至動靜無二。寤寐如一。則現前步步皆踏淨土。寶地經行。即此身心。已坐蓮華胎中。直至臨命終時。纔捨此身。即花開見佛。如從夢覺。到此始知生死如夢。淨土如幻。一念之閒。永居不退。此外更有何法。出生死乎。禪人久修梵行。第未親聞善知識。打破從前妄想夢。但了法法唯心。何用別求佛法。努力珍重。

  示陳善人

  楚沔稱名郡。故文憲之邦。但法門善知識過化者希。觀智禪人。杖錫於此。掩關三年。一時向化者眾。適來善人。乃舊歸依信心弟子也。遠參匡山老人。為求開示。以傳白大眾。老人因示之曰。在家男女。能持五戒。謂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食肉。佛住世時。常在法會稱優婆塞優婆夷。此云近事男女。以堪親近承事三寶故。其所修者。精持五戒。免墮三途苦趣。是為天人之福。故曰。五戒不持。人天路絕。若持五戒。第一要明信因果。善惡報應。如影隨形。謂作善因福果。定生人天。若造惡因惡果。必墮三途苦趣。且觀世之高官尊爵。富貴榮華者。此等必是前世修福。供養三寶。齋僧布施。印經造像。修寺建塔。濟貧拔苦之所感招。其長壽多男。父慈子孝。夫唱婦隨。兄友弟恭者。必定從放生不殺。持齋戒中來。在家有能持此五戒者。即五常備矣。謂不殺。仁也。不盜。義也。不邪婬。禮也。不妄語。信也。不飲酒。智也。儒門能此者。即成德之君子矣。持齋豈分外事耶。其中有上智高明之士。既持此戒。復念人世無常。如風中燭。怕生死此。一失人身。萬劫難復。如此思惟。念生死苦。求出離心切。更宜發心。持念阿彌陀佛。將此一句佛。橫在胸中。心心不斷。念念不忘。朝暮禮佛誦經。回向西方。求生淨土。若念佛念到一念純熟。一心不亂。臨命終時。見阿彌陀佛。放光接引。投托蓮花。以為父母。花開見佛。從此永出生死輪回之苦。長揖三界。是名菩薩。此念佛功夫。古今在家男女行持。一生取辦。生西方者不少。故曰。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此外別求。皆為邪見邪行矣。善人持此。轉化同類。一人一家。以及一鄉一郡通都為佛國矣。但願努力修行。只要信心真切。一念奉行。不必別求[糸-八]妙佛法。

  示盛蓮生

  老子云。吾所大患。為吾有身。若吾無身。吾有何患。圓覺經云。我今此身。四大合成。當觀身中堅硬歸地。潤濕歸水。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如此諦觀。此心久久純熟。身相忽空。種種煩惱。皆從妄想顛倒而生。如夢顛倒本來不有。當煩惱時。直觀此心妄想。從何處生。追到本無生處。則妄想不生。妄想不生。則煩惱空。身心忽空。則一切煩惱。當下消滅。應念即入清涼極樂國矣。此觀喫緊。乃脫苦之妙藥。然初心觀未易成。但將阿彌陀佛。審實話頭。切切不忘。若妄想起時。提起話頭一拶。則妄想自滅以尋常無有正念。故專逐妄想流轉。攀緣不停以滋苦耳。一切諸法。皆自心生。心外無法。若不觀心。而求脫若之路。猶却步而求前也。只須發勇猛心。切不可說不能。乃自畫耳。

  示吳啟高

  啟高久歸三寶齋心有年。今來匡山。求授戒法。為法門弟子。以結未來出世之緣。因詺名福常。號淨心居士。為授優婆塞戒。復拈香請益。老人因示之曰。一切世閒種種業行。皆是無常。盡為苦因。故感生娑婆國土。眾生所聚。故名堪忍。愚迷之人。以苦為樂。轉滋貪愛。更增苦本。不知出苦之要。是為顛倒。故舉世之人但有一念。知是無常苦空。發心求出離者。是即大智慧人。但有一念返省。發起厭苦之心。便是出苦之路。但有一念求生淨土之願。即是成佛之本。所以佛說戒法。教人止惡修善。以惡止則心淨。善修則苦滅。苦滅則福增。心淨則為淨土之因。苦滅則為極樂之本。福增則為常樂之果。是知一念發起受戒之心。則眾苦可斷。眾福可集。生死可出。淨土可生。皆從最初一念。發心為因地也。居士今日既能知此事。發此心。故凡所作。即是出世之行。雖未出家。即名佛子。從今果以持戒之心念佛。淨除心中夙染。貪瞋癡愛。種種煩惱。則心地清淨。以此淨心念佛。念念不忘。心心不斷。即日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