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相。縱若二十七祖。離出入息亦未能持。然則仁天畢竟如何持耶。如佛所說。持品。乃至展轉第五十人轉教持經。功德不可思議。由是觀之。轉教之功。不論解義不解義。離息不離息。但能一念信心。自知本有。則慧命不斷。由是老人。最讚青蓮法社。以持法華為妙行也。以一聞此經。便下成佛真種。仁天以此轉教多人。能如佛所讚歎。更有何法。過於是乎。

  示沈大潔

  禪淨二行。原無二法。永明大師。示之於前矣。禪本離念。固矣。然淨土有上品上生。未常不從離念中修。若曰念佛。至一心不亂。豈存念耶。但此中雖是無二。至於下手做工夫。不無巧拙。以參究用心處最微最密。若當參究時。在一念不生。若云念佛。則念又生也。如此不無兩橛。念就參究念佛處。打作一條。要他不生而生。生即不生。方是永嘉惺寂雙流之實行也。何耶。若論參究提話頭。堵截意根。要他一念不生。如此雖是參的工夫。古人謂抱樁搖樐。只者要他不生的一念是生也。豈是真不生耶。只如念佛。若將一聲佛號。挂在心頭。念念不忘。豈是真一心不亂。古人教人參活句。不參死句。正在生處。見不生意。如經云。見剎那者。方悟無生。即此一語。則參究念佛。當下可成一條矣。道人諦聽。參究念佛。此中易落淆譌。不可忽也。如何參究即念佛。念佛即參究耶。如今參究。就將一句阿彌陀作話頭。做審實工夫。將自己身心世界。并從前一切世諦。俗習語言。佛法知見。一齊放下。就從空空寂寂中。著力提起一聲阿彌陀佛。歷歷分明。正當提起時。就在直下看覰。審實此念佛的是誰。重下疑情。審之又審。疑之又疑。如驢覰井。覰來覰去疑來疑去。疑到心思路絕處。如銀山銕壁。無轉身吐氣處。是時忽然磕著觸著。真無生意。忽然猛的現前。時則通身汗流。如大夢覺。到此方信生即無生。無生即生。參即是念。念即是參。回頭一看。始知向來。如在含元殿裏覓長安也。如此做工夫。最怕將心要悟。才有要悟的心。便是攔頭板也。只管一直做將去。不計工程。即到做不得時。則打起精彩。又從新做起。又切不可貪求[糸-八]妙。即有一念暫息。寂靜歡喜。切不可當作好處。直須吐却。切不可將佛祖[糸-八]言妙語來作證。當作佛法。又不可墮在無事甲中。以此為得。總之一切聖凡。迷悟都不管。單單只是追求一念下落。追到趕盡殺絕處。久久自見本來面目。如十字街頭見阿爺。更不向人問覓也。看來此事。元是人人本分上事。更無甚奇特處。道人真真實實為生死大事。試從此下手。決不相賺。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九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十

    侍 者  福 善 日錄
    門 人  通 炯 編輯
    嶺南弟子 劉起相 重較
  法語

  示本懷印禪人

  昔吾佛於靈山會上。欲以妙法華經付囑有在。令於末世受持。廣宣流布。無論人天百萬。即得授記。諸弟子竟無一人。敢於娑婆世界流通此法者。必待地涌之眾。乃能荷擔。持此法者。豈易易哉。以五濁惡世。眾生薄福。其性剛強。最難調伏。是以吾佛教持經者。必以忍辱為第一行。故曰。如來滅後。欲為四眾說是經者。應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乃可為眾廣說此經。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乃可為眾說是法華經。故佛自述其往昔求法之行。如提婆達多世世之冤害。及常不輕之禮拜。四眾乃至辱罵。或加刀杖瓦石。種種苦事。皆歡喜忍之。無一念懈退。此正教菩薩法。末世持經之最勝行。吾徒為佛子。苟無忍行。又何以持佛慧命。使不斷哉。及授付囑持。經之菩薩。則誓之曰。種種苦事。皆當能忍。是以佛說觀三千大千世界。無有如芥子許。不是菩薩為求菩提捨身命處。乃至頭目髓腦無有悋惜。故教持經者。先以忍行。悲此法末。非大忍力。又何能護佛法。續慧命乎。老人每每以忍行開示禪人。禪人能篤信老人。亦能以忍力自持。今不但卒保道場。亦且成就己行。切不可以世諦尋常觀之。更於此外。別求生死法也。且此經乃吾佛世尊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一大事者。乃眾生本有佛之知見也。佛知見者。以能見諸法實相也。以眾生迷真知見。但認五蘊幻妄身心。而不見真實之相。若見實相。則三界上下。了無一法。又何生死可寄耶。如此。豈獨參禪能了生死。而持經不能了生死乎。若南岳天台。皆悟實相之大宗師。儻法社諸侶讀誦此經。能有一人。如天台悟入法華三昧者。即此靈山一會。儼然未散如是。則護持之人。具足恒沙功德不可思議矣。佛為此法。劫劫生生。捨此身命。禪人即能捨此一生。成大法益。又何外慕別求佛法乎。今縱不能了生死。即仗此法為舟航。願力持之。於生死海中。亦必終有到彼岸時。猶勝從前虗生浪死也。禪人既信老人語。從此發起大忍力。大精進力。是名真法供養如來以成普賢大行。切不可起生滅心。立人我見。而生退墮之想也。

  示新安仰山本源覺禪人

  本源覺。重興仰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