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事事皆是淨土之因。即所施種種。四事供養三寶者。皆為莊嚴淨土之資。所謂心淨則佛土淨。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元不離當人一念。是為真實法行。所謂真常之福。從淨心中謂是故也。居士果能諦信不疑。何用別求佛法。但不可作世閒尋常事。目之則道念自堅。信心日長矣。珍重珍重。

  示無知鑑禪人

  出家人。先須要知出家割愛辭親。本為求出生死。若為生死大事。要知世閒一切諸法。皆是苦本。身是苦聚。必要發心修行。求出苦之道。先須看破。現在身心境界。當觀此身。乃地水火風。四大假合成形。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如此看破。則不為此身謀求。種種受用之樂。次要看破。現前見聞知覺。全是妄想用事。總非真心。以此妄心。造種種業。起心動念。無非是業。無非是罪。即此一念。便是生死苦本。切不可隨他妄想流轉。日用密密觀察。妄想起處。就要看破。當下消滅。切不可隨他相續。攀緣往而不返。若觀察不定。無巴鼻時。但將一聲阿彌陀佛作話頭。緊緊抱定。念念不忘。有此話頭作主。但見妄想起處。即提起佛來。是為正念現前。則妄念不待遣而自消矣。如此二六時中。密密用心。唯此一念為主。其餘一切妄想皆為客。客主若分。久久純熟。則妄想自消。真心自顯矣。禪人若果有志。為生死大事。但以此一念為真。其餘世閒種種伎倆。作詩寫字。乃至攀緣。交遊放浪。皆是顛倒癡迷之事也。若不慕實行。專事虗浮。縱放六情。遊談無根。空喪光陰。不唯虗生浪死。抑恐惡業難逃。千生百劫。無出頭時也。

  示徐清之

  佛說三界上下法。唯是一心作。言三界上者。乃出世四聖。謂佛。菩薩。聲聞。緣覺也。三界下者。乃六道凡夫。謂天。人。修羅。三善道。及地獄。畜生。餓鬼。三惡道也。是則十法界中。一切聖凡。善惡因果。依正莊嚴。皆由一心之所造。然此一心非別。乃吾人日用現前。分別了知之心也。既然一切由心。非次第造。乃日用現前。念念所作之業。於十法界流轉。若一念由貪瞋癡所作十惡身三口四意三惡業。則就三途苦趣之因。若一念轉十惡而為十善。則為人天妙樂之因。若一念善惡兩忘。內不見有我。外不見有人。一心寂靜。則為聲聞出苦之因。若觀目前苦樂逆順。由因緣生滅。流轉還滅。則成緣覺之因。若一念了知人法無我因緣。性空無有作受者。而不妨現行布施持戒忍辱。六道之行。化度眾生。則為菩薩之因。若一念頓悟自心。本來光明廣大。無不包容。無不濟度。了無一法當情。生佛平等。即為成佛之因。故此一心。廣大無外。本來清淨。圓滿光明。若日用念念悟此。則雖居塵勞。而為出世之人矣。此所以維摩稱為不二法門也。居士若能體此而行。則一切恩怨是非人我。煩惱情根。應念化成光明藏矣。日用一切境界。試此觀看。念念覺察。若不能安忍。為煩惱之所障礙。纔見起處。即將六祖本來無物一句提起。如金剛王寶劒。則一切煩惱。當下冰消。身心化作清涼池矣。如此力行。若能精進不退。則頓證大解脫場。又何此外別求佛法哉。

  示若曇成禪人

  成禪人。約同志於金沙之東禪。結青蓮社。以持誦法華經為業。凡入社者。必先熟讀此經。能背誦而後入堂。不數年閒。能持者數十輩。去住不一。唯禪人一志不移。遂以此為盡形壽焉。請益老人。因示之曰。此經乃吾師釋迦世尊。特為開示眾生。佛之知見。為成佛真種。故述其往因。謂於大通智勝佛時。為十六王子。得聞此經。展轉傳持故。凡曾從聞者。必生生世世。共生一處。以持此經為行故。昔受化者。直至今生。於靈山會上。各各授記成佛。乃的示此經。為成佛正因真種也。故委明持經之法師。即於現世父母。所生六根。必得清淨。如經具明。金口親宣。非虗語也。此經自入中土。受持者多。獨南岳思大禪師。所悟精深。天台智者大師。讀誦此經。乃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思大師曰。此法華三昧也。非子莫證。非我莫識。故天台因之建立止觀妙門。發明百界千如實相之旨。向後依止觀而悟明一心者。如永嘉而下。非一人也。是知此經為成佛之妙行明矣。唯六祖云。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此又示持此經者。第一義門。禪人今持此經。試向未展卷軸已前。突開頂門正眼。爍破無明。諸法實相。觸處洞然。則見色聞聲目前現證。嘗轉如是一卷真經。頓將八識田中。歷劫已來。愛憎煩惱種子。盡化為光明藏。如是受持。是真精進是明真法供養如來。若徒以紙墨文言為妙法。以循行數字為持經。而心地未淨。煩惱未空。此何異以水泡為摩尼。以蒸沙為飯本。如是則牛皮未透。豈圖遮眼而已耶。

  示觀智雲禪人

  學道人。以等心死誓。為出生死第一義。又放下為入道之要。古人云。志當歸一。久而不退。他日必知妙道所歸。此五乳為老人歸真之所。禪人歸依老人之心。一生居半。今幸有此卓錐之地。正是爾等。放捨身命處。生則同修。死則同歸。爾當放下諸緣。一心寂靜。於此集二三同志。老者專心念佛。精修淨業。誓死為期。則法道常存。慧命不斷。是不負歸依之念也。應念爾祖樂天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