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初
  
  佛告大慧。有三种须陀洹。须陀洹果差别。云何为三。谓下。中。上。下者。极七有生。(唐云。于诸有中极七反生。)中者。三五有生而般涅槃。上者。即彼生(唐云。此生。)而般涅槃。此三种。有三结下中上。(唐云。此三种人。断三种结。)云何三结。谓身见。疑。戒取是三结差别。上上升进得阿罗汉。
  
  
  疏曰。下须陀洹。断见惑三结已。不复精进。故欲界九品思惑。总润七生。谓上上任运贪嗔痴慢。能润二生。上中上下品惑。各润一生。中上品惑。能润一生。中中中下品惑。共润一生。下三品惑。共润一生至七生已。惑润已尽旧业种枯。永不于三有中受生也。中须陀洹断三结已。不喜受生。更起加行。若断上上品惑。则损二生。余五生在。若断上中。必断上下。则损四生。余三生在。若更断中上品惑。余二生在。名为家家。若更断中中中下品惑。则转名斯陀含果。若更断下三品惑。则转名阿那含果也。上须陀洹。断三结已。深厌三界。起大加行。即于此生断尽九地八十一品思惑。故得入涅槃也。言三结者。初果所断见惑。共有十使。谓贪。嗔。痴。慢。疑。身。边。戒。见。邪。今以身见而摄边见。以戒取而摄见取。以疑惑而摄邪见。以三结总摄贪嗔痴慢。谓见惑中之贪等。必由三结方起故也。
  
  
  大慧。身见有二种。谓俱生。及妄想。(二云分别。)如缘起妄想。自性妄想。(唐云。如依缘起。有妄计性。)譬如依缘起自性。种种妄想自性计著生。以彼非有非无非有无。无实妄想相故。愚夫妄想种种妄想自性相计著。(唐云。彼法但是妄分别相。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凡夫愚痴而横计著。)如热时焰。鹿渴水想。是须陀洹妄想身见。彼以人无我摄受无性。断除久远无知计著。(唐云。此分别身见。无智慧故。久远相应相。见人。无我。即时舍离)大慧。俱生者。须陀洹身见。自他身等四阴无色相故。色生造及所造故。展转相因相故。大种及色不集故。须陀洹观有无品不现。身见则断。(唐云。俱生身见。以普观察自他之身。受等四蕴无色相故。色由大种而得生故。是诸大种互相因故。色不集故。如是观已。明见有无。即时舍离。)如是身见断。贪则不生。是明身见相。
  
  
  疏曰。此明二种身见不同。断身见之观亦不同也。俱生身见。即是思惑。徧在六七二识。细故难断。必俟见道之后。重虑缘真。修无漏观。乃能断之。妄想分别身见。即是见惑局在第六意识。粗故易断。创见人无我时。即便舍离也。分别身见者。依于色心五阴而起分别。妄计即离大小等二十句也。夫现在色心五阴。本是因缘生法。非有非无。非亦有无。乃缘起自性。非我我所。而妄想计著。谓我我所。如阳焰非水。渴鹿谓水。此则须陀洹一见人无我时便能断除之矣。至于俱生身见。不由妾相分别始有。任运执著色心假聚以为是我。故于见道之后。仍普观察自他之身。不过五阴所成。而受想行识。毫无色相。但有名字。至于色身。不过是地水火风四大所成。四大又复展转相因。无有实性。且析四大。犹似可成色等微尘。而色等微尘。决定不可集为四大。须陀洹人如是普观察已。知此五阴决定非我。故俱生身见断。而三界贪不生。便成阿罗汉也。
  
  
  大慧。疑相者。谓得法善见相故。(唐云。于所证法善见相故。)及先二种身见(之中。)妄想(分别身见已先)断故。疑法不生。(唐云。于诸法中。疑不得生。)不于余处起大师见为净不净。是名疑相须陀洹断。
  
  
  疏曰。不了谛理而起犹豫。名之为疑。唯是分别。无有俱生。须陀洹人于所证得四谛法中。已善见其真实相故。分别身见。已永断故。世出世间因果法中。决不生疑。于佛法僧。得不坏信。故更不于外道天魔等处。起大师见。疑其为净为不净也。
  
  
  大慧。戒取者。云何须陀洹不取戒。谓善见受生处苦相故是故不取。大慧。取者。谓愚夫决定受习苦行。为众具乐。故求受生。彼则不取。(唐云。凡愚于诸有中。贪著世乐。苦行持戒。愿生于彼。须陀洹人。不取是相。)除回向自觉胜离妄想无漏法相行方便。受持戒支。(唐云。唯求所证最胜无漏无分别法修行戒品。)是名须陀洹取戒相断。
  
  
  疏曰。贪著后有而持诸戒。皆名戒取。如难陀为生天故。精持比丘律行。佛敕阿难不与共语共坐。以其志趣邪僻故也。岂惟牛狗等戒。方名戒取耶。
  
  
  
  须陀洹断三结。贪痴不生。(唐云。舍三结故。离贪嗔痴。)若须陀洹作是念。此诸结。我不成就者。应有二过。堕身见及诸结不断(魏云。若须陀洹生如是心。此是三结。我离三结者。是名见二法。随于身见。彼若如是。不离三结)
  
  
  疏曰。断三结贪嗔痴不生者。利使旣断。从利使所起之钝使亦断也。三结本是虚妄之法。如幼小者。于闇室中怖称有鬼。鬼非有也。若云此是三结。我离三结。则无结而妄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