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记也。)大慧。我所说者。离摄所摄妄想不生。云何止彼。(魏云。我佛法中。离能见可见虚妄之相。无分别心。是故我法中无有置答。唐云。我教中说离能所取。不起分别。云何可止。)大慧。若摄所摄计著者。不知自心现量故止彼。(魏云。诸外道等。执著可取能取。不知但是自心见法为彼人故。我说言有四种问法。无记置答。非我法中。唐云。若有执著能取所取。不了唯是自心所现。彼应可止。)
  
  
  疏曰此明外道邪问。无有实义。是无记论。应置不答。故须以不答止之。若佛法中正问。理应广答。不可妄以为无记而止之也。然外道所问无记邪论。不出四句。所谓一异及俱不俱。设使彼有闻慧。便可为其广说四句皆非。显出自心现量第一义境。由彼闻慧不具。若闻离四句法。必当恐怖失措。如大佛顶经中。于无是见者无非见者二语。佛皆以如是印之。大众非无学者。便皆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况外道乎。又外道妄计作者为因。所作为果。不知因果皆唯心现。故作一异俱不俱等诸无记论。应须置而不答。非佛法中正问。而可用置答也。奈何无智愚人。见佛法中诃外道之非正问。遂诃智人以为非正问哉。呜呼。上古宗匠之用棒喝。如彼智者。今时宗匠仿而用之。亦类彼无智者矣。
  
  
  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以四种记论为众生说法。大慧。止记论者。我时时说。(魏云。为待时故。说如是法。唐云。我别时说。)为根未熟。不为熟者(魏同。唐云。以根未熟。且止说故)
  
  
  疏曰。此因前所明止论。而明佛之说法。总有四种不可执一也。言四种者。后偈自出其相。今止记论。但是四种之一。不过为根未熟者耳。
  
  
  复次大慧。一切法离所作因缘不生。无作者故。一切法不生。(唐云。何故一切法不生。以离能作所作。无作者故。)大慧。何故一切性离自性。以自觉观时。自共性相不可得故。说一切法不生。(唐云。何故一切法无自性。以证智观。自相共相不可得故。)何故一切法不可持来。不可持去。以自共相。欲持来无所来。欲持去无所去。是故一切法离持来去。(唐云。何故一切法无来去。以自共相。来无所从。去无所至故。)大慧。何故一切诸法不灭。谓性自性相无故。一切法不可得故。一切法不灭。(唐云谓一切法无性相故。不可得故。)大慧。何故一切法无常。谓相起无常性。是故说一切法无常。(唐云。谓诸相起无常性故。)大慧。何故一切法常。谓相起无生性无常常。故说一切法常。(唐云。谓诸相起即是不起无所有故。无常性常。是故我说一切法常。)
  
  
  
  疏曰。此明为根熟者分别答也。文并可知。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记论有四种。一向(魏云。直答。)反诘问。(魏云。质答。)分别及止论(二作置答。)以制诸外道。有及非有生。僧佉毗舍师。(唐云。数论与胜论。言有非有生。)一切悉无记。彼如是显示(唐云。如是等诸说。一切皆无记)正觉所分别。自性不可得。(唐云。以智视察时。体性不可得。)以离于言说。故说离自性。
  
  
  疏曰。随问直答。名为一向。反诘质之。令其自悟。名为质答。详细解释。名分别答置而不答。名为止论。若为根熟。用前三种。若为外道。具用四种。外道亦有应直答反问及分别答者故也。有及非有生者。即邪因无因二论也。僧佉者。即数论师。立二十五法。妄谓二十三法。皆是冥谛所生。神我之所受用。又计能生所生定一。毗舍者。即胜论师。立六句义。计能有所有定异。然彼等诸说。但有虚言。都无实义。故一切悉无记也。若夫自觉圣智了达自心现量境界。毫无诸法自性可得。此则唯证相应。非言语之所及。故强说为离自性耳。第十三常声如幻门竟。
  
  
  第十四四果差别相门三。初请问。二许宣。三正说。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诸须陀洹。须陀洹趣差别通相。(二译皆云行差别相。)若菩萨摩诃萨。善解须陀洹趣差别通相及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方便相。分别知已。如是如是为众生说法。谓二无我相及二障净。(唐云。令其证得二无我法。净除二障。)度诸地相究竟通达。(魏云。次第进取地地胜相。唐云。诸地相渐次通达)得诸如来不思议究竟境界。如众色摩尼。善能饶益一切众生。以一切法境界无尽身财摄养一切。
  
  
  疏曰。四果修行差别之相。皆是如来化他妙权。能引众生从权入实。故菩萨必须善解之也。
  
  
  三许宣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今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听受。
  
  
  二正说二。初正明行相。二结属唯心。
  
  初中四。初明须陀洹(至)四明阿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