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二慈父想治轻骂
  
  于诸如来。起慈父想。
  
  旣学佛道。即未来佛。佛即我等大慈悲父。何可轻骂。求其长短。
  
   (子)三大师想治恼乱
  
  于诸菩萨。起大师想。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
  
  三乘四众。无非菩萨。有化训德。皆众生师。常应深心礼敬。何得恼令怀疑。
  
   (子)四平等说法治诤竞
  
  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
  
  文随于义义随文。名为平等。平等则无偏执。不起诤竞也。以顺法故不多不少。量机利钝。随器而授也。多说便为戏论。以彼不堪领解。徒费文辞。无实益故。若能领解。则如娑竭龙王雨注大海。乃至尘说刹说。亦不为多。二释竟。
  
   (壬)三结行成
  
  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成就是第三安乐行者。说是法时。无能恼乱。
  
  此由止行成故。恶不能加也。
  
  得好同学。共读诵是经。亦得大众而来听受。听已能持。持已能诵。诵已能说。说已能书。若使人书供养经卷。恭敬尊重赞叹。
  
  此由观行成故。胜人来集也。意安乐行初长文竟。
  
   (辛)二偈颂二。初颂释。二颂行成。略不颂标也。
  
   (壬)初中二。初颂止行。二颂观行。
  
   (癸)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若欲说是经。当舍嫉恚慢。谄诳邪伪心。常修质直行。不轻蔑于人。亦不戏论法。不令他疑悔。云汝不得佛。
  
  初四句。颂初不嫉诳。恚慢二字。嫉之本也。邪伪二字。谄诳之注脚也。常修质直行。正明对治门也。第五句。颂二不轻骂。第六句。颂四不诤竞。后两句。颂三不恼乱。
  
   (癸)二颂观行
  
  是佛子说法。常柔和能忍。慈悲于一切。不生懈怠心。十方大菩萨。愍众故行道。应生恭敬心。是则我大师。于诸佛世尊。生无上父想。破于憍慢心。说法无障碍。
  
  初一偈。颂初大悲想。第二偈。颂三大师想。次半偈。颂二慈父想。后半偈。颂四平等说法。初颂释竟。
  
   (壬)二颂行成
  
  第三法如是。智者应守护。一心安乐行。无量众所敬。
  
  三意安乐行竟。
  
   (庚)四誓愿安乐行二。初长文。二偈颂。
  
   (辛)初中二。初明行法。二叹经。
  
   (壬)初又三。初标。二释。三结行成。
  
   (癸)今初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持是法华经者。
  
   (癸)二释为三。初明誓愿所缘之境。二明起誓愿之由。三正立誓愿。
  
   (子)今初
  
  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
  
  已发三乘出世心者。名为在家。出家之人。全未发心。名为非菩萨人。就发心中。未断通惑。在三界内。名在家人。已断通惑。出三界外。名出家人。此收藏通三乘。别四十心皆尽也。非菩萨人。即收六道四生皆尽也。如此十法界境。各有苦集应拔。皆当起于大悲。各有道灭应与。皆当起于大慈。但已发心者。善芽旣萌。因其善而玉成之。故起大慈。此慈即能拔三惑苦。未发心者。恶习偏强。因其恶而拯救之。故起大悲。此悲即能与三德乐。是谓缘无作谛。起无作誓也。
  
   (子)二明起誓愿之由
  
  应作是念。如是之人。则为大失。如来方便随宜说法。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
  
  如来方便随宜说法者。通指一代时教。或顿或渐。或大或小。或圆或偏。或显或密。或定不定。乃至或兼或但。或对或带。或开或显。或废或立。一一皆是不可思议善巧方便。一一皆是随顺众生所宜也。非菩萨人。则于权法不闻不知不觉。在家出家菩萨。则于妙法不问不信不解。不闻故无三乘闻慧。不知故无三乘思慧。不觉故无三乘修慧。不问故无一乘闻慧。不信故无一乘思慧。不解故无一乘修慧。此皆迷本道灭而为界内界外种种苦集。不达苦集体即道灭。所以为起宏誓愿之由也。
  
   (子)三正立誓愿
  
  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前明誓由。双举无权实三慧。今但约无圆三慧而立誓者。实能摄权故也。但乏圆慧。尚在所愍。况彼沉迷。尤当哀恻。神通力者。如来衣如来室力。不起灭定。现诸威仪。先以定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