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法座。随问为说。
  
  慢则不随。随即不轻慢意。
  
   (子)二颂三不叹毁
  
  若有比丘。及比丘尼。诸优婆塞。及优婆夷。国王王子。群臣士民。以微妙义。和颜为说。若有难问。随义而答。
  
  但依于义。不谭人好恶也。随义答者有二。一可答。二不可答。若问答相难诘。相上下。若胜负则自知。是为智者语。一可答也。若自放恣。敢有违者诛之。是为王者语。若长短是非皆不知。惟觅胜而已。是为愚者语。二不可答也。
  
   (子)三颂初不说过
  
  因缘譬喻。敷演分别。以是方便。皆使发心。渐渐增益。入于佛道。
  
  若乐说人及经典过。生人毒念。今不说过。故使发心入于佛道。佛道从喜生也。
  
   (子)四颂四不怨嫌
  
  除懒惰意。及懈怠想。离诸忧恼。慈心说法。
  
  怨嫌心起。则懈懒忧恼。今慈心说法。则精进欢悦也。初颂止行竟。
  
   (癸)二颂观行
  
  昼夜常说。无上道教。以诸因缘。无量譬喻。开示众生。咸令欢喜。衣服卧具。饮食医药。而于其中。无所希望。但一心念。说法因缘。愿成佛道。令众亦尔。是则大利。安乐供养。
  
  说无上道。即颂但以大乘法答。愿成佛道令众亦尔。即颂令得一切种智也。二颂释竟。
  
   (壬)三明行成四。初标行成。二明内无过。则外难不生。三明内有善法。所以行成。四格量功德。
  
   (癸)今初
  
  我灭度后。若有比丘。能演说斯。妙法华经。
  
   (癸)二明内无过。则外难不生。如无臭物。蝇则不来。
  
  心无嫉恚。诸恼障碍。亦无忧愁。及骂詈者。又无怖畏。加刀杖等。亦无摈出。安住忍故。
  
   (癸)三明内有善法。所以行成。
  
  智者如是。善修其心。能住安乐。如我上说。
  
  若内无过。如长文中说。若内有善。如偈中说也。
  
   (癸)四格量功德
  
  其人功德。千万亿劫。算数譬喻。说不能尽。
  
  二口安乐行竟。
  
   (庚)三意安乐行二。初长文。二偈颂。
  
   (辛)初中三。初标。二释。三结行成。
  
   (壬)今初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受持读诵斯经典者。
  
   (壬)二释二。初止行。二观行。止行是衣。观行是座。拔苦与乐是室也。
  
   (癸)初中四。初不嫉诳。二不轻骂。三不恼乱。四不诤竞。
  
   (子)今初
  
  无怀嫉妬谄诳之心。
  
  不耐他荣。名为嫉妬。由贪故嗔。嗔垢之最重者也。险曲罔他。名之为谄。藏逆露顺。不任教诲。贪痴为体。正与道相违也。矫现有德以图利养。名之为诳。由贪痴故。堕邪命法。谬膺恭敬。招苦无穷。故此等心。皆是学道大障。茍有其一。尚不能得二乘菩提。况可宏通大法。上求下化耶。安乐行菩萨。急须弃之。
  
   (子)二不轻骂
  
  亦勿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
  
  彼旣发心学佛。便堕未来佛数。纵令烦恼习性不同。互有长短。但取其长以自益。勿求其短而忤彼也。
  
   (子)三不恼乱
  
  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萨道者。无得恼之。令其疑悔。语其人言。汝等去道甚远。终不能得一切种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
  
  四众各有求三乘人。所求三乘。义摄藏通别之三教。此三教法。皆是如来善巧方便。循循善诱。为实所施之权。四众苟能依之求道。自可渐引归圆。若自恃圆解。呵其去道尚远。自恃薄有行门。呵其放逸懈怠。彼旣被呵。便生疑悔。进不能荐取圆理。退不能遵守三权。是即恼乱行人。招过不小矣。若具知根智眼。乃能与夺适宜。
  
   (子)四不诤竞
  
  又亦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竞。
  
  名字位人。薄解文义。未能念念观心。每于消文释义而起诤竞。只此诤竞。便名戏论。何况纵恣习气。言语嘲谑。浊乱心神。增长放逸。非安乐行。切须戒之。初止行竟。
  
   (癸)二观行四。初大悲想。治嫉诳。二慈父想。治轻骂。三大师想。治恼乱。四平等说法。治诤竞。
  
   (子)今初
  
  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
  
  旣起大悲。誓当拔苦。何忍嫉之谄之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