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体常住。故名一相。一相即实相。实相即诸法而非诸法。诸法即非法。故名实相也。二颂释竟。
  
   (壬)三明行成三。初标行成。二释行成而得安乐。三颂总结。
  
   (癸)今初
  
  若有比丘。于我灭后。入是行处。及亲近处。说斯经时。无有怯弱。
  
  事成则外仪无失。理成则内心无滞。故无怯弱也。
  
   (癸)二释行成而得安乐
  
  菩萨有时。入于静室。以正忆念。随义观法。从禅定起。为诸国王。王子臣民。婆罗门等。开化演畅。说斯经典。其心安隐。无有怯弱。
  
  此释安乐之因。因修禅定。止于过恶。得人无我。外则不损。因修智慧。离诸取著。得法无我。内无颠倒。是以心不怯弱。不怯弱名安乐也。
  
   (癸)三颂总结
  
  文殊师利。是名菩萨。安住初法。能于后世。说法华经。
  
  初身安乐行竟。
  
   (庚)二口安乐行二。初长文。二偈颂。
  
   (辛)初中二。初标。二释。
  
   (壬)今初
  
  又文殊师利。如来灭后。于末法中。欲说是经。应住安乐行。
  
   (壬)二释为二。初止行。二观行。止行防非。是如来衣。观行说法。是如来座。又止行拔苦。观行与乐。是如来室也。
  
   (癸)初止行又四。初不说过。二不轻慢。三不叹毁。四不怨嫌。
  
   (子)今初
  
  若口宣说。若读经时。不乐说人。及经典过。
  
  人虽有过。于我何与。秖应内省。何暇非他。若喜谈人过者。如扬粪秽。自薰薰他。损恼实重。非安乐行也。一切经典。皆是如来方便随宜所说。如食石蜜。中边皆甜。安得有过。说经典过。皆由不解权实妙理。故亦非安乐行也。
  
   (子)二不轻慢
  
  亦不轻慢。诸余法师。
  
  不倚圆而蔑偏。不重实而轻权。佛尚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谛。岂可自恃。不护物机。
  
   (子)三不叹毁
  
  不说他人。好恶长短。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亦不称名。赞叹其美。
  
  人皆恶闻其短。故不谭短。面誉彼人。则如对毁此人。故不称长。大论云。自赞者是贡高人。自毁者是妖惑人。赞他者是谄佞人。毁他者是谗贼人。智者应以四悉筹量而护自他。又日藏经云。初中后夜。减省睡眠。精进坐禅。诵经修道。背舍生死。向涅槃路。不称他短。不说己长。谦下卑逊。不自憍高。衣服知足。不放逸行。系念思惟。心不驰散。于一切众生。起慈悲心。此皆安乐行之相也。于声闻人等者。根性不定。若叹二乘。或令彼退大取小。若毁呰二乘。或令彼大小俱失。两无所取也。
  
   (子)四不怨嫌
  
  又亦不生怨嫌之心。
  
  若谓彼人彼法妨害我道。即是怨心。若谓彼人彼法鄙劣。即是嫌心。心机一动。声说即发。杜说过之源。故不生怨嫌心也。大集经云。过去拘留孙佛法中。有一比丘发菩提心。诵持大小乘法聚各八万四千。意嫌头陀比丘不诵经典。犹如株杌。由此堕狱受大苦恼。从地狱出。受罗刹身。至贤劫佛楼至佛时。方脱鬼身。常人尚尔。况安乐行。为宏大典。将护小行。安得不慎其心念耶。怨怪。嫌责。怨深。嫌浅。浅深俱舍。方称正行。此口安乐行所言心者。为制口故。初止行竟。
  
   (癸)二观行
  
  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
  
  观诸法空。无所取著。心不茍执。不逆人意。不违法相。故不以小乘法答。若见无大机而为说小。则令得方便益。若不见无大而为说小。则恐妨其大缘。故深位有知机之智。则可随宜说法。始行无鉴物之能。但可说大乘法也。口安乐行初长文竟。
  
   (辛)二偈颂三。初颂标。二颂释。三明行成。
  
   (壬)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菩萨常乐。安隐说法。于清净地。而施牀座。以油涂身。澡浴尘秽。著新净衣。内外俱净。
  
  长文但云应住。此中别出行相。安隐说法。欲令前人得安隐道及安隐果。即入如来室也。于清净地而施牀座。即坐如来座也。以油涂身四句。即著如来衣也。以此三法而导口业。名安乐行。
  
   (壬)二颂释二。初颂止行。二颂观行。
  
   (癸)初中四。初颂二不轻慢。二颂三不叹毁。三颂初不说过。四颂四不怨嫌。长文俱约止善说。颂中皆约行善说也。
  
   (子)今初
  
  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