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一等持定。在欲界地。作火觀等。假相未成。非現量攝。若假相成。即現量攝。瑜伽顯揚俱云。此中建立境界。取所依境。非是思搆所成假想。所解地等諸界境。若解未成。是思搆所立。解若成熟。即非思搆。如是名為思搆所成由非思搆之所成故。名為現量。二云欲界諸假想定。皆名未成。但名似現。諸上界定。與輕安俱。諸假想者。即名為成。欲界心作。任為方便。二解後勝。若在散位。五八唯現。第七非二。第六通二。與五俱緣。離諸分別。即現量収。雖與五同緣。而分別取。非稱本境。即非量攝。若稱境智。即比量攝。取於假立一因通餘。名為分別。非謂一切作此假立。唯第六能。是故比量唯在第六。現量通八。隨其所應。如前分別。

  二約心明者

  謂卒爾。尋求。決定。染淨。等流五心。總而言之五。心皆通現比二量。若別別說。廣恐繁雜。但約識辨心。量隨識易了。約識辨者。第八因位。唯有三心。卒爾決定及等流心。異界初生。及後情現。有卒爾故。其決定心。有其二義。一云即此心位。有決定心。不同於五。由意尋求及決定已。方行染淨無染淨心。非善惡故。一云初剎那心。但有卒爾。異熟性劣。又約義辨。初名卒爾。次尋求等。第二剎那。亦有二說。一云約義辨心。初名卒爾。創過境故。第二剎那。方名決定。即此已後。性更無別。隨前性生。名等流心。不同五識。於決定時。性未定故。或約義辨。但名決定。第三剎那。方名等流。一云有等流心。決定心者。從尋求生。八無尋求。故無決定。與前性等起。名等流心故。縱有決定。於等流心。義說決定。如定中聞聲。於等流心。義說卒爾故。不應彼時。但名卒爾。不捨定境故。從此已後。所有卒爾。即第二剎那。及此已後。決定之心。皆於等流心中義說。境有間續。更別生故。若在佛果。得有四心。但除尋求。以八因中。緣境不遍。但緣三境。除無漏位故。故解脫道。有卒爾心。即於此心。義說決定及染淨心。不爾。此位應非善染。第二剎那。即名等流。更無卒爾。決定染淨境皆曾受。任運能了隨前性。故無前四。不同於因初遇境已。尋方決定。始起善染。即此心恒行利樂。故有決定。及善染心。更有異解。繁不能敘。第七有漏。唯有四心。異界第八。創初遇故。雖新遇境。即執為我。我見相續。故不尋求。於卒爾心。得有決定及染淨心。亦據義說。非卒爾心。不執為我。不爾我執有間斷故。有云。無決定而有染淨。不可得言不尋求故即無決定。亦應無決定。不起染淨。不起染淨。應無等流。若由自分別。故有染淨。亦由自審決故有決定。或可以性恒成。非今新起。但可有二。卒爾等流。無中三也。若無漏位。在佛果者。亦有四心。鏡智初起。有卒爾故。餘心如前第八識說。因位有五。無漏境新。故有卒爾。八地已上。雖自在位。然於藥病。猶假尋求。第七隨六。同緣於彼。可有尋求。後三可悉。其第六識。佛果同前。因位皆有通漏無漏。五識因位。但有二心。除中三心性。不推境故無尋求。無尋求故無決定。無分別故無染淨。故瑜伽第一云。由眼識生。三心可得。如其次第。即卒爾心尋求心決定心。初是眼識。二在意識。決定心後方有染淨。此後乃有等流眼識。善不善轉。既說決定心後。方有染淨。此後乃等流眼識。明唯有二。有義五識亦有染淨。自無分別。成染淨故。瑜伽第一。不說五有。從他所引。得有染淨。故瑜伽說。此染淨心。由二緣故。一先所引。二由分別。有義五識可具有五。說尋求心與欲俱轉。五識欲俱。希望境故。得有尋求。雖自無分別尋求。而有任運尋求。或無計度尋求。亦有分別尋求。說五識俱有分別惑。由意引故。不爾五惑不通見斷。有義五識無分別惑。及分別尋求說。通見斷者。以因亡故。說之為斷。此五識惑。有為意識分別惑引。能引見除。所引隨斷。二釋前勝。瑜伽說。貪等分別俱生。通五受故。又五由意引。意識尋求。五識不可即在決定染淨等流。若即在後。應非意引。既由意引。隨意尋求等。五識心亦爾。亦不可言。雖言尋求。五猶卒爾。境非新遇故。若自在位。不假尋求。以五不隨意識亦緣有情根性故。若緣六境。六不尋求。五識亦爾。若在佛果。亦同前說。既知心之通局。可悉二量之有無。

  第三約心所者

  遍行別境。及善十一。通二可知。根本六惑。疑惡見全。餘四少分。不通二量。隨其所應。與見疑俱。非二量故。若貪瞋痴。在五識者。唯是現量。若在意識。貪瞋痴慢。分別俱生。皆通現比。若與五俱。不橫計者。即現量攝。理門論說。遠離一切。乃至諸門分別者。是妄計分別。非即於境分別好惡等。亦彼所除。若不爾者。尋伺二種。應不通現。所餘或比非量不定。或可意識諸俱生。或與五俱者。可是現量。分別起者。亦非現量。理門論說。一切除分別故。二解前勝。二十隨惑。隨根本惑生。或俱或後。同於本惑。通現及比。非量不定。不定四中。悔唯比量。或復非量。不通現量。唯散意識。緣過去境故。眠唯緣現及於過去。獨散意識。不明了緣。亦非現量。許通皆思。善即可有比量尋伺二種。若在定心。一切現量。若在散心。與五識同時起者。得境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