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名現量。故瑜伽十五等云。如是現量。誰所有耶。略說有四。一色根現量。謂色相五根所行境。此明境界。能有現量。即是五根。理門論中。解比量已云。彼處亦應於其現因。說為現量。現因即根境。能生現故。皆名現量。第三具攝體者。心及心所。但離於前所說分別。諸不現等皆名現量。若不爾者。自八無智。應非現量。非現量者。即違一切大乘經論。
  比量體中。且尅勝體。除現量體。及以非量。餘所有智。皆名比量。故理門云。謂智□是前智。餘從如所說。能立因生。雜集亦言。比量者。謂餘信解。師子覺釋云。此云何。謂除現量所得。餘不現事。決定俱轉等。故似非量。皆非比量。顯揚瑜伽。比量各五。謂相體業法及因果。相謂相貌。如見烟知火等。體謂自體。如見此物體。比餘不見體。業謂業用。如見樹動。知有風等。法謂相屬法。如見無常。比知無我等。因果者。謂因果相比。如見得果。比知修道等。此舉比因。顯所生果。第二相從者。現量智境。及比量境。并知其因。遍宗等智。生比量合。若先若俱。皆名比量。故理門云。審觀察智。從現量生。或比量生。及憶此因。與所立宗。不相離念。由是成前舉所說。力念因同品定有性等故。是近及遠。比度因故。俱名比量。現量智境及比量境。并知因智。為遠因。憶因之念。為近因。理門名為作具作者。作具疎緣。作者近緣。皆名比量。此說自比。若從立者。智方得起。即以立者言。及現比量。并自智因智。憶因之念。故理門云。應知悟他比量所不離。此得成能立故。第三具攝體者。亦因一切王所皆比。不唯是智。現量既通。比非獨智。

  第二釋名

  言現量者。先離後合。離者。現謂明顯。若境若心。俱悉明顯。明離分別思搆錯亂。顯離映障。量謂量度。能緣之心。及所度境。俱名為量。此離釋已。合釋者。若境名現。心名為量。即現之量。名為現量。依主釋也。此境心合目。若心名現量者。現體即量。以能量心。離諸分別。非或翳等之所覆障。名之為現。能知於境。名之為量。持業釋也。境名現量者。境體名現。心名為量。現體非量。有彼量故。或現屬心。境體非現。亦不名量。如無常等。用彼現心。而為量故。名為現量。俱有財釋。如說刀藏。藏者謂心。鞘非名刀。亦不名藏。為用彼刀。而為藏故。名為刀藏。境從心無。持業釋故。瑜伽顯揚。俱問云。如是現量。誰所有耶。答略說四種所有。一色根現量。二意處現量。三世間現量。四清淨現量。色根現量者。謂色相五根。所行境界。如前所說。現量體相。意處現量者。謂諸意根所行境界。如前所說。現量體相。既云所行境界。明說彼境。名有現量。餘二即前約能緣心。有世出世。以辨於境。更無別也。問此文總說。何以得知說心為現量。答即彼文解清淨現量云。謂世間現量。亦是清淨現量。有清淨現量。非世間現量。謂出世智。於所行境。不共世間。名清淨現量。明非說境。境通世間出世間緣故。不名不共。
  比量名者。亦先離後合。比謂比類。量謂籌度。合釋者。比類籌度。名為比量。有心境等。若心名比量。能比即量。名為比量。唯持業釋。無依主也。境等非彼故。雖從言生等。而彼非比。理門論云。比度因故。俱名比量。此依作具作者而說。若即名量。何故名為比度因故。及作具等。或云論言亦得名比。以言比類生歒解故。若說依此釋。即比之量。可依主釋。若境及念。并知因智。名比量者。皆有財釋。不可自體即名比量。違理門故。又云。現量智能生敵者智。亦名比量。若體即比。有雜亂過。問念等非比量。理即可爾。知因之智。何非比量。答夫言比量。了所立義。彼知因智。未了宗故。不名比量。若汎說。心比度於場。名為比量。知因亦是。今據立敵。或自欲知未所了義。此類籌度。智決定生。方名比量。故知因智。非名非量。

  第三廢立者

  問彌勒菩薩。無著天親。皆立現比及聖言量。陳那天主。後習於前。云何各二。答陳那菩薩。取緣心及以所緣境。無過自共。此中自相。即為自體。共相即貫通餘法。緣自相心。名為現量。緣共相心。名為比量。離此二外。無別所緣。可更立量。故但立二。故理門云。為自開悟。唯有現量。及與比量。彼聲喻等。攝在此中。故唯二量。由此能了自共相故。非離此二別有所量。為了知彼。更立餘量。天主菩薩。陳那之門人。師資相順。故亦不立彼聖教量。取聖教之量。由教生故。若定心緣。名為現量。以分明各證故。若散心緣。名為比量。籌度比類。貫餘義故。攝在境智別說。故分三量。教境能詮故。從於智亦立量名。今據所生。量唯立二。教從於智。亦名為量。由此聖教。亦名二量。生二智故。更有異解。如抄中說。問諸外道等。或立譬喻。義准無體等量。並何量收。答隨其所應。比量所攝。是故自悟及以悟他。量唯有二。更不增減。

  第四諸門者

  一約識辨。二約心明。三約心所。四約分顯。五約分別。六問答辨。

  第一約識者

  諸識若在佛果位中。及識處定。通漏無漏。皆唯現量。然有漏定。略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