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慧並。義相違故。苦受雖不聞慧相應。不廢聞慧。意識俱有。何妨不與苦受俱起。種類五有。
  章。唯依色地聞有種類故者。
  既漏唯在上二界。有色界之中有散聞慧。是無漏者之種類故。故無漏慧實體是修。聞教等是義分聞慧。
  章。若無學身至通無學者。
  此說羅漢而有二說。一云唯無漏法名為無學。一云無學身有漏善等。順無學收。今取後義。聞慧順無學故。亦名無學。問。何故不以義分聞慧言通無學說相從。答。聲聞不能無漏心中聽法。思量後得。有不廣不得義分故。但相從名無學也。通緣三種聞思修也。

  三輪章

  章。漏盡智通至唯是無漏者。
  說漏盡智唯是無漏故。故二智攝。
  章。漏盡身起至十智為性者。
  是漏盡身之所起故。名為無漏。非體全是。故通十智。十智之中。世俗有漏。他心三智通漏無漏。下之兩義意同此也。以漏盡通即三輪教誡輪攝。餘二准此通漏無漏。
  章。三皆世間者。
  今為二釋。一者世間者即後智。二者長讀作通有漏。非三智世間字該下。
  章。作用狹故者。
  問。亦能聽法者。境何故名狹。答。望於色界仍是狹故。不與通名。
  章。答由遍計至三輪清淨者。
  此中總意遍計所執。而無自性。故三世無希望等。總談三世離遍計。故三輪淨。非三輪別配三世。
  章。亦名三種神變據教者。
  此總標也。
  章。修所成果者。
  三種聞果。
  章。今者大乘至教誡攝者。
  以四道理教示於彼。不名示道等。俱舍意者。六通之中神境通.他心通及以宿住名三乘道。所以然者。示現神通及說法。以宿世等事多令彼證知而生信。故得示道名。天眼等通自性遠見所照境等。然他心不智不肯依信。所以不得示道之稱。
  章。記之說者。
  記者。他心即言說。即此言說名記說輪。
  章。說之記者。
  記如前。今即以記復論。三輪皆悉是通所攝。記即是通。故後說勝。說非通故。
  章。屬耳聽者。
  此意說云。既能於己生尊重心故。亦於己所說之法能屬耳聽。於字疑依也。勘餘本。
  章。能知說法音聲義故者。
  天耳也。
  章。以知他心等者。
  他心通。
  章。依於此義至用故者。
  談亦通是語淨之所以也。
  章。聞彼聲教或說法音聲者。
  聞聲者但聞他聲。或說法音者。聞他說法之音聲也。或可聞自聲及自說法聲。亦無有失。
  章。雖天眼通至略而不說者。
  此說天眼不是語業之所以也。由彼天眼見未來等。彼意識生死智通緣於未來。為此所引知未來法。是意業淨。能引天眼。略而不說。談實天眼見於色已而說於法。亦合是彼語業淨收。思之。
  章。又為示現至三業化者。
  神通記心教誠如次配之。問。准前十地論及歸敬章。並皆說記心而是語業。何故今說為意業。答。由他心智等記。知他心已言語。今彼語業而得清淨。名為語業。語業非自能記於他。今意業名記心者。談彼意業親能記。望義別也。
  章。六至令發心故者。
  發心為第三。即同瑜伽十二種方便之中增上皆有者。今除悉恒處中住處。令其證入。已證入者令成熟。成熟即是此間發心。此亦不然。何故。成熟名發心。今觀文意。發心即是令彼增。皆處中亦發心。若爾。何故名第三。或可發心而有多義。雖復成熟亦名發心。撿十二方便。
  章。以一記一者。
  以一剎那他心之智記一有情。
  章。以一記多者。
  以一他心智記多有情。
  章。即令離欲等者。
  遮心等。
  章。唯以一界者。
  一三千界也。
  章。即是彼所有俗智者。
  彼自受用身所有俗智。
  章。上下應思者。
  下非一地獄。上但作者欲色二界。問。何故不化無色界。答。通依色界。色界劣於無色界故。故不作彼。若爾。世尊如何能化。答。世尊自在。故不相例。
  章。小山等類者。
  即胎生也。依小山住。即名小山。依大山等亦爾。即胎生人雞胤相似。
  章。若異生者可能化之者。
  大乘故。緣覺種姓聲聞可有化得之義。四善根前可有化義。四善根已即不可化。餘可知之。

  三身章(卷第七本)

  章。法身空理等者。
  理等空無名之為空。問。彼宗俗諦而許是有。何故今者總說為空。若說為空者。真諦何別。答。談其法體。真俗二諦悉皆不是空。真諦離妄達無名空。俗諦妄執有名本。今言空者談其體也。
  章。此無不然等者。
  此並章主而以理斥。
  章。應同彼經至皆是法身者。
  此難意云。若言鏡智有為德本名為法身。應同金光明。是有為德依名為法身。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