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觀或彼能斷惑。智是唯識。故亦此門攝。
  章。古德或說七識修道等者。
  撿古八識章等。
  章。三智通真至解依論者。
  即四智中除事智。
  章。因果二位真識亦爾者。
  真識即真如。亦是所觀。
  章。以總緣遍法者。
  真如名遍法。以總緣此真如之心行解。作彼真如之體遍法故。故是共相相。本雖不作此之共相。由有彼解故共相收。又釋而知總緣於真如。遍屬喜用。
  章。諸法別知故者。
  一一諸法而別知故。故非共相。問。加行得安觀真如遍一切法。即言共相根。
  章。然體非共相至可名共相者。
  此談真如與法不離復無二。故名共。問。根本智之觀亦於一一諸法而證。如何故即言別相。答。加行後得緣法時行解亦遍。故言共相。根本智觀雖於一一別證真如。而心不作遍行相故。所以名別。
  章。辨中邊等者。
  言識似義謂境也。有情謂五根也。此說第八變及相我謂第七恒執我故。了謂六識。
  章。或因果俱至異熟識者。
  問。如何異熟亦通果耶。答。變異而熟故亦通果。
  章。攝大乘中至略隱不說者。
  據實勝解地亦能伏除作唯識觀。不作時多。
  章。但說四位者。
  除加行位說餘四也。
  章。攝論唯識至故伏除者。
  此證解地亦能伏惑。
  章。直往迂迴地前皆同者。
  道同有漏尋伺觀也。
  章。迂迴之人至不能伏除者。
  雖起生空。本後二智。以不斷惑。俱言遊觀。問。何故迂迴之人尋思等觀唯是有漏。非無漏耶。答。未證法空。不可實證唯識故。有漏心作尋思等。故以唯識觀。
  章。一本二至唯有漏者。
  十五界是漏故。故佛身無。
  章。第六不定者。
  大圓平等並真俗雙緣。第六隨其學雙皆得。故云不定。
  章。或亦通真者。
  或可得變影緣言。不緣者據不親證。不爾。如何名遍智也。
  章。相修者。
  修之行相為相修。
  章。漸微忽者。
  境相漸微。忽然入見轉成無漏。或云忽者轉也。
  章。種修有漏五識可起者。
  八地前至初地種修五識。聞所成慧之地能可起。七八二識無三慧故。所以不修。
  章。體用俱僧者。
  新熏得種名為體增。本有用增。
  章。有依下地至得修通上者。
  問。如在下地。依第四禪而入見道。下四地見種子為修不修。若計修者便違對法。對法第九云。又道生時立自習氣道名得修。既不熏種何名立種。若不許修。云何得言修得。得通下下修。修道為難亦爾。答。略為二種。一者且依有漏道說。得上定必得下故。二者通無漏。雖地有別見道類同。安立上地見道種時。令下見道種子勝。名修下也。彼修道種亦為二種。一者不修而道別故。彼未得故。言修下者而據彼同類等說。二者且修無漏類等且初種。問。前相修中見道。以前有漏聞熏修無漏種。無漏種子雖未新得亦名為修。今明修體亦種子意。乃言立自習氣。答。種修云言種。通新熏得。修唯新得而說。然有多妨。後細思擇。
  章。得緣上境等者。
  顯由上聞下定等因修得者。得之修。未得不修。
  章。下修上者必是曾得者。
  若未曾得彼上定者。下地無力能修於上。若曾得上已失之者。下可復能令上新熏種增。不爾。何要言曾得耶。或亦增本有新熏類。故說未曾得。必是者。由數修習欲入上定。剎那心令彼上地本種因增本。第二剎那即起彼定。若不爾者。彼上地定因何得起全遠心。不爾。
  章。初業者。
  但得初定未得餘定者。
  章。及漸隣近修習者說者。
  如色界人先修初定。後以欲界。答。以修聞思等。此於下界修習二修。初禪唯得修業法。言不修者。約隣近修習者說。故二已上即是不修。先未曾故思。
  章。及漸隣近者。
  如以初地漸隣近第二定等。
  章。近未生果故者。
  謂未得彼上根本地現行定果。
  章。八地已上至二性能觀者。
  彼地眼等雖是有漏。今明能觀。彼非能觀故不簡。
  章。若已滅除至唯識之相者。
  見道前帶相之觀。由聞熏習相似而起。名為種類。此相不起不成斷成成也。或見道前所作唯識觀是真種類。
  章。長時多分者。
  煖.頂.忍.第一法。通此四位。思惟二性。名日長時。忍.世第一少時亦有悟圓成。所以二性名多分也。
  章。短時少分者。
  世第一法名為短時。忍位名為少分。
  章。毗鉢舍那至得有是事者。
  地前菩薩任業受生。彼有三界業故得生無色。若非菩薩。彼界何人能以一心緣一切法。故知三界俱可得起此唯識觀。並據後起。
  章。八地以上至得菩提故者。
  據決定說。七地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