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背覺合塵。馳流生死。菩薩改之故造此論。成立唯識。令歸本源。解脫生死。所以成立。
  問。以何方便。得歸本源。
  答。有五觀門。令自觀心歸本源故。
  問。五觀者何。
  答。其初觀者。名遣虗存實。
  問。何虗遣去。何實存留。
  答。遣遍計虗。存依圓實。
  問。存遣何意。
  答。遣虗破有。存實破空。合觀空有。而遣空有。雙遣有空。而歸中道。
  問。所遣無時。便為中道。為不爾也。
  答。所遣有空若無。能遣空有不存。
  問。不存能遣其故何也。
  答。有空空有。相待觀成。純有純空。誰之空有。如病既除。何用藥為。
  問。如禪宗云。念起即覺。念滅覺滅。合此義否。
  答合。
  又云。眼前無闍黎。此間無老僧。此亦合否。
  答。亦合。
  問。相合義。
  答。俱是遣能所。何理不相合。
  問。能所俱遣。何所攸歸。
  答。此之怖心。仍是有執。若證真觀。非有非空。
  問。真非有空。其理者何。
  答。法無分別。性離言故。
  問。雙觀空有。方得證入。有說觀空。得證真者。復何義也。
  答。觀遍計空而為其門。證入真性。真體非空。
  問。憑何以知。
  答。清涼疏云。妙有得之不有。真空得之不空。
  問。前存實有揀別否。
  答。第二觀云。捨濫留純。
  問。誰濫誰而捨之。何法純而留之。
  答。內境濫外。捨不稱唯。心體既純。留說唯識。
  問。所留之純。有是非否。
  答。第三觀云。攝末歸本。
  問。何為末而攝之。誰是本而歸之。
  答。攝相見末。歸自證本。
  問。相見為末。何理知之。
  答。相見俱依自證起故。
  問。依起如何。
  答。護法正義。如蝸牛頭生二角。
  問。心心所法四分合成。王所皆有本之與末。合俱誰本。
  答。第四觀云。隱劣顯勝。
  問。而隱何劣。顯何勝。
  答。心所劣而不彰。心王勝而故顯。
  問。識言所表。具有理事。取舍於何。
  答。第五觀云。遣相證性。
  問。何以故也。
  答。事為相用。遣而不取。理為性體。應求作證。從麤至細。有此五重。歸本源心。成立唯識。其理在茲。
  問。禪宗云。皮毛脫落盡。唯有一真實。符此義否。
  答。符。
  問。論者何義。
  答。教誡學徒。決擇性相。激揚宗極。藻義攸歸。垂範後昆。名之為論。

  述記卷次

  問。述記何義。
  答。述謂敘述。記有三義。記憶。記別。記錄。疏主謙詞。
  問。憑何知謙。
  答。憑下疏云。作故名造。今新起故敘理名述。先來有故。明非自作。知是謙遜。
  問。卷者何義。
  答。舒卷有規。目之為卷。
  問。有卷有舒。何但名卷。
  答。多分卷故。
  問。有方冊者。何亦名卷。
  答。倣此彰名。
  問。何名第一。
  答。第者次也。一者極也。首也。疏有十軸。此居極首。故名第一。

  論疏作釋

  問。論疏題目。當作何釋。
  答。若成目能成。成屬論字。唯識之成。或成唯識之論。作依主釋。或論體之上。有能成之用。以用隨體。成即是論。作持業釋。若成目所成。成屬唯識。唯識即成。或所成即唯識。作持業釋。
  問。論字唯能。唯識唯所。論有本末。何論能成。
  答。本末皆能。若本論為能成。佛經唯識為所成。若末論為能成。本論唯識為所成。
  問。能成所成皆有教理。此當何句。
  答。當以教成理之句。
  何以故。
  答。論是其教。唯識是理故。
  問。疏論相望。作釋如何。
  答。是成唯識論之述記。述記之卷第一卷之第一。

  墨字詮表

  問。墨書之字。有詮表否。
  答。無。
  問。何故無詮。
  答。墨書非字。但屬書分。
  問。何名書分。
  答。墨書劃畵。謂之書分。
  問。何知書分非字。
  答。西域記云。為顯諸字制造書分故。
  問。字者何義。
  答。刊定之義。
  問。刊定於何。
  答。五音清濁之聲。目之為字。字尚無詮。況書分乎。
  難曰。若墨書分無詮表者。目繫觀書解其義理。何云無詮。
  答。墨止令應清濁字。集字成名。方詮諸法自性也。集名成句。始詮諸法差別之義。觀書解義其理在此。
  問。理猶未曉。請細釋之。
  答。如集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