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韻清亮。為人軌則。普潤大師設或問云。玄奘三藏義淨法師。西遊梵國。東譯華言。指其古翻證曰舊訛。豈可初地龍樹論梵音而不親。三賢羅什。譯秦言而未正。既皆訛謬。安得感通。澤及古今。福資幽顯。普潤云。今試譯曰。秦楚之國。筆聿名殊。殷夏之時。文質體別。況五印之別國。千載之日遙。時移俗化。言變名遷。遂致梁唐之新傳乃殊。秦晉之舊譯有異。苟能曉義。何必封言。譬猶設筌罤之雖異。得魚兔之安殊。
  問。既翻彼言而為此語。何故經中頗從梵語何也。
  答。唐奘法師。論五種不翻。一秘密故。如陀羅尼。二含多義故。如薄伽梵。三無敵對故。如閻浮樹。中夏實無此木。四順古譯故。如阿耨菩提。非不可翻。而摩騰以來常存梵音。五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輕賤。

  成唯識義

  問。成者何義。
  答。安立之義。
  何以知之。
  答。准樞要云。安教立理。名之為成。
  問。唯者何義。
  答。唯具三義。
  何者。
  答。一揀持義。二決定義。三顯勝義。
  問。揀持何謂。
  答。揀謂揀去。持謂持取。
  問。揀去何者。持取何法。
  答。揀去遍計。持取依圓。
  問。何故如此。
  答。遍計假而除之。依圓實而存之。
  問何謂決定。
  答。真中有俗。俗內有真。識表之中。此二決定。
  問。為唯爾耶。更有餘說。
  答。開題之中有四決定。一者相應。二者能所變。三者能所依。四者理事。
  問。復有說否。
  答。有說。廣略。廣唯八識。略唯三變。
  問。顯勝義。顯於何勝。
  答。唯顯心王。勝於心所。
  問。心所既劣。應不有之。
  答。舉勝攝劣。亦兼心所。
  問。何須心所。
  答。如言王來。非無臣從。
  問。識者何義。
  答。了別之義。
  問。了別於何。
  答。八識各了。自分境故。
  問。上來答意何所憑據。
  答。疏序中云。成乃能之稱。以安立為功。唯識所成之名。以揀了為義。
  問。嘗聞唯字遮無。識言表有。為當遮無何者。表有何法。
  答。遮無外境。表有內心。
  問。遮無外者。莫是遮其無。却是表有外境麼。
  答。不然。遮有令無。名遮無外境也。
  問。何以知然。
  答。疏云唯遮境有。識揀心空。即其義也。
  問。遮有揀空。意旨如何。
  答。唯遮境有。恐執有者喪其真。識揀心空。恐執空者乖其實。
  問。喪真乖實。其過者何。
  答。晦斯空有。長溺二邊。
  問。不滯二邊。其理云何。
  答。悟彼有空。高履中道。
  問。行其中道。為極則否。
  答。未必。
  問。何以故。
  答。若執依圓。還同遍計。
  問。不依此岸。不著彼岸。不住中流。是此義否。
  答是。
  問。如性宗云。二邊純莫立。中道不須安。同此義否。
  答。同。
  如禪宗云。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三千里外逢人。不得錯舉。似此義否。
  答。似。
  又云恁麼也不得。不恁麼也不得。恁麼不恁麼總不得。此亦似否。
  答。亦似。
  問。相似之理。
  答。皆是正不立玄。偏不附物。何不相似。問禪教是同是別。萬松和尚有答此問云。同田曰富。分貝曰貧。又問。禪教何勝何劣。萬松答曰。索另者先窮。又萬松請益後錄。舉洞山問隱山賓主相去幾何。隱曰。長江水上波。萬松曰。正與法界觀中海波喻合。或問。恁麼則禪不出教意。萬松曰。向道教還出得禪意麼。或曰。禪教相去幾何。萬松曰。恰道長江水上波。何得忘却。
  問。禪是佛心。教是佛語。焉得同也。
  答。佛心傳佛語。佛語說佛心。焉得不同。
  問。禪要用到。教止說到理何得齊。
  答。用則用到說底。說則說到用底。理何不齊。
  問宗門中云。說取行不得底。行取說不得底。此何等語也。
  答。是此等語也。
  問。何理是此。
  答。說到行不得底。始是能說。行到說不得底。始是能行。正相符順。
  問。宗說不通。有何過也。
  答。說不通宗。有日被雲籠之謗。宗不通說。有蛇入竹筒之譏也。
  問。畢竟如何。
  答。直得宗說俱明。始是通方衲子。此約詮門。若廢詮門。舉念則天地懸殊。況動這兩片唇皮。

  能所成義(附 唯識義利)

  問。論題四字。何字能所。
  答。論字唯能成。唯識唯所成。成字通能所。
  ○問。成立唯識。有何義利。
  答。我佛法中以心為宗。凡夫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