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受。方得成佛。無情無覺受。如何得成佛。
  難曰。佛身有覺受。汝云得成佛。佛身髮毛爪齒無覺受。應亦不成佛。
  量云。佛身中髮毛爪齒是有法。應不成佛。無覺受故。如無情。無情是有法。應成佛。無覺受故。如佛身中髮毛爪齒。
  應問彼云。心心所中何法是觀智之體。
  答。定慧是。
  難曰。定慧觀智體。定慧得成佛。餘非觀智體。餘應不成佛。
  量云。餘心心所是有法。不得成佛。非觀智體故。如無情。無情是有法。應得成佛。非觀智體故。如餘心心所。
  又問彼云。心心所法四分合成。何故內三分得成佛。相分不成佛。
  量云。內三分是有法。不得成佛。心四分中隨一攝故。如相分。相分是有法。應得成佛。心四分隨一攝故。如內三分。彼便救云。相分是外無情。故不得成佛。
  難云。若相分是外無情故不得成佛者。佛位應無依報。佛既無依報。人天亦應無依報。
  量云。人無是有法。應無依報。相分是外無情故。如佛位。佛位是有法。應有依報。相分是外無情故。如人天。彼又救云。人天依報。我今現見。佛位依報。我不曾見。所以無佛土。
  難云。佛土不曾見。汝言無佛土。汝之祖先。汝亦不曾見。汝應無祖先。
  量云。汝之祖先是有法。應是無。汝不曾見故。如佛土。佛土是有法。亦應有。汝不曾見故。如汝祖先。彼又救云。眼前現見。方是其有。眼不現見者皆是無。
  難云。汝在此中眼不現見北京。亦應無北京。
  量云。北京是有法。亦應不有。此中眼不現見故。如佛土。佛土是有法。亦應是有。此中眼不現見故。如北京。應諭彼云。教說捨無常色獲得常色。又云根根塵塵遍周沙界。常色塵塵是無情麼。自受用土是無情麼。華藏世界是無情麼。何得對面蹉過赤諱白賴也。細思細思。況無情者。只是自己休昧。敵人至此。可謂弓折箭盡矣。何故無理可伸。無言可對耶。葢以截斷意根摒。却咽喉。上天無路。入地無門。致使目睜而不收。氣喪而不揚。精神減却十分。豪氣全無半點。噫。慙惶銅面具。[巨*寸]耐鑞槍頭。真可謂長蛇陣前弓稍撲地。落馬中傷。塵埃滿面。秤鎚拶到秤稍頭。忽然落地翻斤斗。早知今日事。悔不慎當初。啼得血流無用處。不如緘口過殘春。既然如是應生信敬。努力進修。速出輪迴。如或未然。強項之罪彌天。更造彌天罪犯。甘澤雖廣。不滋無根之木。千佛出世。也不奈你何。裴相國云。鬼神沉幽愁之苦。鳥獸懹獝狨之悲。修羅方嗔。諸天正樂。可以整心慮。趣菩提。唯人道為能爾。人而不為。吾莫如之何也已矣。護法論云。一薛居州獨如宋王何。思之思之。

  唐梵番譯

  問。云何名為成唯識論。
  答。此論成立唯識。名成唯識論。
  問。唐言唯等。梵語云何。
  答。梵云毗若底。識也。麼怛喇多。唯也。悉底。成也。奢薩怛羅。論也。應云識唯成論。
  問。云何今名成唯識論。唐言梵語。次第不同。
  答。彼方先所後能。此方先能後所。是以唐梵次序不同。
  問。云何西方名為梵語。
  答。梵天之語。故曰梵語。
  問其所以。
  答。每劫初時。梵王親下。以自梵語教導世間。云梵語也。
  問。云何此土呼作唐言。
  答。此唯識論。唐時翻譯。故號唐言。
  問。何名翻譯。
  答。普潤大師云。謂翻梵天之語。轉成漢地之言。故曰翻譯。
  問。彼此言音有異。能所先後不同。若順此則違彼。順彼則違此。如何翻譯。
  答。但隨此方令人易解。義理相符。如是翻譯。
  問。此以何據。
  答。普潤云。言音雖異。義則大同。宋僧傳云。如翻錦繡。背面俱華。但左右不同爾。
  問。譯者何義。
  答。普潤云。譯之言易也。謂以其所有。易其所無。故以此方之經。而顯彼土之法。
  問。周禮掌四方之語。各有其官。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今通西方之語不云鞮。却言譯者何也。
  答。葢漢時多是北方。而譯官兼善西方語。摩騰始至。因而稱譯也。
  問。自漢至隋。皆指西域以為胡國。何方梵語也。
  答。唐有彥琮法師獨分故云。葱嶺已西。並屬梵種。鐵門之左。皆曰胡鄉。
  問。云何名梵。
  答。劫初廓然。光音天人。降為人祖。宣流梵音。故名梵也。
  問。何以知之。
  答。西域記云。詳其文字。梵天所製。原始垂則。四十七言。遇物合成。隨事轉用。憑此而知。
  問。既一天所製。如何五印語有不同。
  答。記云流演枝派。其源漸廣。因地隨人。微有改易。語其大較。未異本源。而中印土特為詳正。
  問。五印土言。源遠流長。訛則皆訛。何唯中印土獨為正也。
  答。其中印者。閻浮之心。想天初降。必中國乎。故西域記云。辭調和雅。與天同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