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資糧位。有幾行位。
  答。有四十心。謂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
  問。此位由何。於唯識義能深信解。
  答。因四勝力。謂內因力。善友力。作意力。資糧力。
  問。何者因力。
  答。大乘多聞熏習相續。
  問。善友力。
  答。逢事諸佛。出現於世。
  間作意力。
  答。一向決定勝解。名作意力。
  問資糧力。
  答。由三力積集無間。名資量力。
  問。此位伏除何障染法。
  答。少能伏除取二取現。
  問何故少能。不能多也。
  答。多住外門。修菩薩行。所以少能。
  問。何名外門。
  答。散心名外。
  問何知如此。
  答。本論頌云。於二取隨眠。猶未能伏滅。故唯能伏取二取現。
  問。散心脩者。華嚴何說十住菩薩現八相等。豈非定力。
  答。既云多住外門。即知少能入定。是故能現。
  問。福智資糧。何者是福是智。
  答。前五度福。第六度智。
  問。此位中斷修之相。
  答。有三種練磨心。除四處障。
  問三練磨。
  答。一菩提廣大屈。引佗況己練。二萬行難修屈。省己增修練。三轉依難修屈。引麤況妙練。
  問四處障。
  答。一離二乘作意障。二諸疑離疑障。三離聞思我我所執障。四斷除分別緣似我法義境障。

  二加行位

  問加行名。
  答。加功用行。名為加行。近見道故。立加行名。
  問。此又何名順決擇分。
  答。欣遠之心。不如始業。且求見道名順決擇分。見道之智名決擇故。
  問。不如始業。
  答。非屬力劣。行合如此。是知涅槃。不越於此。故且求近。云不如始。
  問始業。
  答。始初發心。一至遠求大涅槃。故。
  問。此位行業。
  答。即修大乘順決擇分。便是行業。
  難曰。近見道故。名加行者。資糧遠見道。無加行義。
  答。若加功用行。而行資糧。亦名加行。若近見道加功。四善獨名加行。故對法說。有資糧皆加行。有加行非資糧。
  問。資益己身之糧。加行不名資糧。加功用行求果。資糧不名加行。
  答。資糧遠望大果。最初獨名資糧。加功萬行。加功資糧。亦名加行。
  問。加功而行萬行。資糧得名加行。加行亦望大果。加行亦名資糧。
  答。初位發心最猛。四善不名資糧。萬行加力方行。初位亦名加行。
  問。初位心猛。獨名資糧。四善近見。獨名加行。
  答曰可爾。若加功行萬行。初位名加行。若近見名加行。初位不得名。
  問。若果資糧。四善亦得名資糧否。
  答曰。不爾。若如爾。
  難。見道亦是果之資糧應名資糧。恁麼。則如何即得。
  答。從增立名。但可名見道。不得名資糧。
  難曰。從增立名。見非資糧。既是從增立名。資糧亦非加行。
  答。固知如是。所以五道立名不同互不相濫。
  問。加行位所脩之法。
  答有四位。四能發。四所發。四能觀。四所觀。
  問四位。
  答。謂暖。頂。忍。世第一。
  問四能發。
  答明得定明增定。印順定。無間定。
  問四所發。
  答。下四尋思觀。上四尋四觀。下如實智觀。上如實智觀。
  問所觀四。
  答。名空。義空。名義自性空。名義差別空。
  問能觀四。
  答即前尋思如實四觀是也。
  問。依何位。入何定。發何智。觀何法。
  答。初依暖位。入明得定。發下尋思觀。創觀所取名義。自性差別皆空。
  問。何由得空。
  答。觀所取四。皆自心變。皆假施設。實不可得。不空而何。
  問第二位。
  答。次依頂位。入明增定。發上尋思觀。重觀所取名等四法。實不可得。唯自心變。
  問第三位。
  答。復依忍位。入印順定。發下如實智觀。印前所取四法是空。順後能取之識。亦是其空。印前順後。名印順定。
  問。何義順後能取亦空。
  答。既無實境。離能取識。寧有實識。離所取空。
  問何以故。
  答。所取能取。相待立故。
  問。此忍有幾。
  答。有下中上。下忍印無所取。中忍即無能取。
  問第四位。
  答依世第一位。入無間定。發上如實智觀。印二取空。伏除二障。俱生分別。
  又問。初位何義名暖。
  答。至初獲道火前相。名之為暖。
  問明得名。
  答。至此初獲慧日前相。名明得定。
  問尋思名。
  答。尋思名等。假有實無。名曰尋思。